大余縣2021年革命老區轉移支付資金使用情況和政策實施效果情況報告
根據《江西省財政廳關于印發〈江西省革命老區轉移支付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贛財預〔2020〕79號)文件精神與《大余縣革命老區轉移支付資金管理辦法》(余財文〔2021〕25號),現結合我縣實際情況,對2021年革命老區轉移支付資金使用情況及政策實施效果總結如下:
一、2021年革命老區轉移支付資金整體情況
2021年大余縣革命老區轉移支付補助資金為4768.2萬元,分別為普通國道和農村公路建設項目資金3890萬元,“四好農村路”項目資金531萬元及低質低效林項目資金347.2萬元。
二、項目安排情況
1、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項目695萬元;
2、低質低效林改造項目347.2萬元;
3、四好農村路建設項目531萬元,
4、S316大余新城至白枧坳公路改建工程項目358萬元;
5、青龍鎮同盟村至河南村葉明魁烈士紀念基地道路修建工程項目284萬元,
6、農村公路縣道升級改造項目、鄉鎮雙車道改造項目、村道窄路面拓寬項目442萬元;
7、國省道和農村公路建設項目1423萬元;
8、池江鎮池江村荷樹頭下至馬石嶺通組路工程50萬元;9、國省道安全生命防護工程238萬元;
10、新城鎮灌湖村便民服務中心建設項目50萬元;
11、南安鎮新民村便民服務中心建設項目50萬元;
12、新城鎮魚仙村農村綜合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項目50萬元;
13、新城鎮新城村二排灌站建設項目150萬元;
14、池江鎮楊柳村臘樹下及板棚村土圍里水渠建設項目50萬元;
15、黃龍鎮黃龍畬族村農業抗旱設施建設項目50萬元;
三、項目資金使用情況
1、修建道路基層設施建設。解決了群眾出門難的問題,更有意義的是促進了農民增收。在偏遠的鄉村,據當地群眾反映,項目實施前的道路泥濘、狹窄,晴天出門一身灰,雨天出門一身泥,群眾的生產生活極不方便,交通的不便利,直接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項目實施后,修建鄉村道路35.5公里,受益群眾達13.5萬人。道路修建后,不僅路好走,還縮短了公路里程,節約了時間,當地群眾種植的臍橙、蔬菜等特色農產品可以順暢地往外運輸,降低了運輸成本,提高了農產品單價,加快了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
2、建設長征文化國家文化公園。依托周邊歷史文化,自然生態、現代文旅等旅游資源,建設蘭溪至元龍渡口橋,全長共7公里的長征步道,打造保護第一、傳承優先的長征文物樣板展示區。
3、新建抗旱灌溉設施2020米,建設PE管網1600米,完成溝槽開挖及土方回填、管道安裝工作,有效促進農業發展。新建抽水房2座用于抗旱灌溉,建造水圳總長500米,工程受益群眾達5.2萬人。
4、完善農貿市場及農村便民服務中心基礎設施建設。建設農村便民服務中心1030平方米,受益群眾達7.6萬人,提高便民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促進服務鄉村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
5、實施完成4.86萬畝質低效林改造(含重點區域森林“四化”建設任務0.16萬畝)。其中,更替改造1.22萬畝、補植補造0.23萬畝、撫育改造2.1萬畝、封育改造1.31萬畝,受益群眾達3.7萬人。著力提升我縣森林質量,進一步改善了生態環境。
四、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項目帶動性較弱。革命老區轉移支付資金項目規模不大,老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差,居住分散,難以做到全面覆蓋,帶動能力較弱。
2、經費缺口依然存在。項目前期的調查、規劃、設計及申報,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再加上項目的評估、評審、檢查驗收、績效評價等開支,使革命老區財政更加捉襟見肘。再加上,后期投入不足。項目建成后,缺乏維護治理費用,影響項目發揮最大效益。
3、資金使用帶有局限性。革命老區轉移支付資金獨立運作,難以發揮杠桿作用,革命老區資金使用范圍相對局限,不利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五、下一步工作計劃
今后我局將進一步加強革命老區項目建設,做好項目儲備,加強項目管理。由于目前我縣財力不足,也希望上級能增加對我縣的革命老區轉移支付資金額度,盡最大努力保障群眾的基礎設施,讓人民有幸福感、獲得感。
大余縣財政局
2022年3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