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縣紅色教育培訓高質量發展建設方案(2025-2027年)》政策解讀
為推動大余紅色教育培訓事業高質量發展,縣委、縣政府印發《大余縣紅色教育培訓高質量發展建設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方案》),現從核心背景、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實施步驟及工作要求解讀如下:
一、核心背景:錨定政策導向,激活本地資源
《方案》制定以《深入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江西段重點項目融合發展實施方案(2025-2027年)》和《贛州市"十四五"紅色教育培訓發展規劃》為政策依據,核心目標是破解本地紅色資源利用不充分、紅培體系不系統等問題,通過三年建設(2025-2027年),建立具有大余特色的紅色研學課程體系,推動紅培事業提質增效。
二、總體要求:明確目標方向,搭建協作框架
1. 核心目標:聚焦“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紅色教育培訓基地”,打造國內一流的紅培基地、機構與師資,形成特色研學路線。
2. 關鍵舉措:一方面挖掘本地紅色資源,暢通客源“外循環”(如與粵港澳大灣區建立異地紅培機制);另一方面牽頭成立“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紅色教育培訓城市聯盟”,推動師資、招學、線路等多維度合作。
三、重點任務:構建五大體系,夯實發展根基
《方案》核心是高質量構建“基地、課程、師資、研究、運營”五大體系,各體系重點任務如下:
1. 基地體系:打造“一核兩翼多點”空間格局,“一核”(黃龍鎮)升級南國烽煙研學基地為國家級國防教育基地;“兩翼”(樟斗鎮等10個鄉鎮)整合舊址資源規劃精品線路;同時每個鄉鎮培育1-2家紅培基地,支持民辦機構建設自有基地。
2. 課程體系:聯合中央黨校、江西科技師范大學開發“中央紅軍途經大余”等主題課程,覆蓋干部、學生等不同群體;推動紅色教育進校園,創辦主題特色學校/班級,開展常態化主題活動。
3. 師資體系:每年開展全縣紅培師資培訓,推動持證上崗;通過“直接考核聘用”引進高學歷/副高職稱緊缺人才;招募軍屬、退役軍人等“八老”及紅色后代擔任宣傳員,開展志愿宣講。
4. 研究體系:組建“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紅色文化研究中心”,挖掘整理革命故事并編印《大余紅色故事匯編》;推動研究成果轉化,優化場館解說詞、融入紅歌資源,活化紅色文化表達。
5. 運營體系:做強縣屬紅培運營公司,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針對不同客群制定精準營銷策略,在客源地舉辦推介活動;融入贛州紅培布局,聯動周邊縣市開發主題產品,同時暢通“內外循環”(外連粵港澳大灣區、內促中小學生研學)。
四、實施步驟:分階段推進,確保落地見效
1. 精準定位(2025年1月底前):各鄉鎮發掘紅色資源,結合鄉村振興與旅游定好品牌方向,明確客群、開發產品,引入民辦機構運營基地。
2. 科學規劃(每年推進):由縣委宣傳部牽頭制定年度措施,提升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等基礎設施,研發有影響力的特色紅培課程,強化“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品牌認知。
3. 對接市場(長期推進):深化與周邊縣市、南方八省游擊區協作,借助贛粵區位優勢,推進“紅色融灣”,深化老區與灣區的紅培合作。
解讀機關:中共大余縣委宣傳部
解 讀 人:謝添 中共大余縣委宣傳部副部長
咨詢電話:0797-8722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