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余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的重要論述,扎實推進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和能力建設,積極構建“大安全、大減災、大應急”格局。
一、做好“實”字文章,堅持“三個強化”抓推進。
一是強化高位推動。大余縣把綜合減災示范縣創建工作和應急管理工作統籌納入縣域經濟社會安全發展大局,明確了“以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縣為主抓手,努力走出一條具有大余特色的社會化防災減災救災新路子”的工作目標。
二是強化組織保障。成立縣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完善和健全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救災體制,初步建成了滿足大余縣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綜合應急管理體系。
三是強化工作機制。將綜合減災示范縣創建工作列入縣委全面深化改革重點事項、縣政府工作報告重點任務、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主要內容和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考核體系,建立了完善的工作機制。
二、做好“防”字文章,堅持“三個突出”化風險。
一是突出抓好重點減災工程建設。2019年至2022年,持續推進十大自然災害防治工程建設,著力提高全縣自然災害防治能力。2020年以來,全縣災情損失較“十三五”同期相比下降32%。
二是突出抓好基層應急能力建設。2023年6月,完成村居應急管理隊伍“多員合一”整合改革事項。建成縣消防安全服務中心和鄉鎮應急消防站所12處、微型消防站63處。
三是突出抓好防災減災宣傳教育。以“5.12全國防災減災日”“11.9消防日”“安全生產月”等活動為抓手,開展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知識宣傳普及和教育培訓,增強全民風險意識。
三、做好“融”字文章,堅持“三個統籌”促發展。
一是統籌推進政府、市場、社會“三駕馬車”。加強財政投入,不斷編密織牢“民生保險網”。建強社會救援力量,積極培育和扶持庾嶺公益救援大隊等社會救援組織發展壯大。
二是統籌推進眾防、技防、智防“三個體系”。推廣應用國家災害風險隱患信息報送系統,建設縣級應急廣播體系,災害預警信息覆蓋率100%。通過城市應急管理APP和市民熱線12319,有效實現了平臺和市民“雙向”信息暢通。建成“智贛119”運維管理中心,實現初期火災“打早、打小、打了”目標。
三是統籌推進風險普查、安全監管、生態修復“三個結合”。結合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試點,初步開發了“大余縣洪澇災害應急管理輔助系統研判系統”“江西省大余縣應急綜合數據服務中臺”等普查成果應用平臺。結合安全生產三年整治專項行動,開發“大余縣安全生產監管信息系統”。結合資源城市枯竭轉型發展、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生態文明綠色轉型發展,推動西華山鎢礦礦山生態修復,將原五里山尾砂庫區建成新華工業園區。
四、做好“新”字文章,堅持“三個率先”提效能。
一是率先完成全國綜合風險普查試點。于2021年底率先完成全國第一次自然災害風險普查試點工作,完成了自然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成果報告。將2021年12月國普辦下發的《江西省大余縣評估與區劃成果報告》中的11項核心成果納入了縣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和國土空間規劃內容,并籌建了縣本級普查數據庫,預警信息發布時效性提升至95%。
二是率先開展縣鄉村信息化平臺試點。建成縣應急管理指揮中心,連接城管、交通、環保、水利、氣象等涉災部門、公眾服務部門的信息數據,有序推進縣內各類指揮平臺資源整合、信息共享、統一指揮。新城鎮建成鄉鎮級應急指揮中心,將公安“雪亮工程”“智慧城管”、綜治網格管理平臺功能成功整合。城市社區推進“智慧安防”小區建設,推廣實施“智贛119”消防平臺,實現消防隱患在線監控、手機報警、消防救援部門聯動功能。
三是率先開展基層網格化管理試點。在農村社區推行綜合減災理事會,完善理事會成員“五員職責”,探索推行“六小工作法”,整合網格化管理資源,促進了城市社區市域治理和諧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