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明確提出了一個重大命題:“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這里面的人文經濟學。”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人文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大原創性理論成果之一,是經濟學對人文精神的回歸。其中,文化自覺乃是人文精神最突出的內容。它關注的是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充盈著唯物史觀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反作用的原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但社會意識不是消極被動的,它能夠反過來影響社會存在。先進的、科學的社會意識,能在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準確預見未來、動員群眾、組織力量,從而達到推動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可見,人文經濟學的文化自覺,與經濟繁榮有著內在的必然聯系。
文化主體的自我確認
所謂文化自覺,乃是文化主體自我意識的覺醒,主要表現在文化創造欲的涌流和實踐改造力的顯現。
理解文化自覺,首先要對文化概念有一個清晰的界定。文化的英文是“Culture”,該詞的最初含義是耕耘土地。到了16世紀,其字面意思演化為對心靈和智力的培養。從19世紀初開始,“文化”的含義變得更加寬泛,意指整體上的智力文明進步和精神文明發展。現在,多數人認為,文化不僅包括精神層面的生活,而且包括一個民族或社會的全部生活方式。文化內涵的豐富性既是人類追求自由、自覺實踐活動本質的顯現,又是文化自覺與自信的結果。文化自覺首先來自早期人類自我意識的覺醒。它集中地表現為三種公理的確認:一是精神可以靠想象力來創造出與人的本能沖動相背離的種種愿望,以此來對抗大自然的規則;二是精神可以將對象世界脫離人的感官區域,并使它朝著內心化、持久化的方向發展,使它由單純的感官對象變為人的認識對象和審美對象;三是精神可以引導人類去深思熟慮地期待未來,從而結束過去那種動物式的單純享受當下瞬間的生活狀態。盡管歷史不斷變遷,但人類這種文化自覺的秉性絲毫未改。社會學家費孝通對“文化自覺”概念有著深刻的見解,他認為,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哲學家湯一介在解讀費孝通的觀點和思想基礎上,明確提出“文化自覺”包含著確立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深刻意義。綜上所述,文化自覺乃是文化主體自我意識的覺醒、文化創造欲的涌流和實踐變革力的顯現。它本質上反映出人類實踐活動所擁有的深刻的文化思考、廣闊的文化境界、自由的精神、高度的人文關懷以及飽含社會責任感的生存企盼。文化自覺對社會存在與發展有著很強的滲透力、感召力和驅動力,它是一個民族、政黨或國家走向強盛的精神引擎。
市場經濟條件下需要怎樣的文化自覺,是一個富有挑戰性和深刻性的話題。對于在貨幣化的生活世界里,文化自覺有著何種命運,又能起何種作用,西方學界莫衷一是。文化的悲觀派認為,市場經濟促使文化墮落,它導致了文化多樣性的喪失。例如,市場交換影響文化生產的質量,降低藝術作品的品質,文化的商品化會抑制人們的批判能力,導致人的異化,文化自覺無從談起。文化的樂觀派則認為,工業革命帶來經濟生產力的快速提升,人類富裕、自由時間相對增多,“文化特殊性的消費取向”增強,逆向造成了供給的產生。因此,市場經濟可以讓藝術家們努力去實現自我,贏得榮譽,獲得財富。此外,商業社會的經濟繁榮,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專門市場,藝術家在其中能夠找到滿足其創造欲望的途徑。悲觀派與樂觀派的對立,恰恰反映了在以市場和資本為軸心的社會制度下,經濟與文化有著難以相容的二律背反:經濟的邏輯預設是單向度資本欲望的訴求,而文化的邏輯預設是多向度人性追求崇高的欲望訴求,單向度對多向度的規制,必然導致文化自覺被資本所宰制。文化的樂觀派,多數是在贊美資本邏輯的前提下,給予了對商業文化的禮贊。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文化自覺,則有著更為豐富的意義和特殊的定位。一方面,立足當下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國情,文化自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推進過程,不能急躁或過于理想化;另一方面,國家提供相應的制度創新與政策激勵,利用制度優勢,從實質上增強文化對市場經濟的輻射力。同時,文化自覺又離不開對文化主體性的自我確認,離不開激活全社會的自覺力量,離不開對文化的覺醒與踐行。尤其是作為文化主體的感性的個人,其創造欲望的激發是關鍵,唯有通過文化的高度自覺,才能真正實現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更好地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目標的實現。
構筑有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效運行的文化生態
當前,我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需要樹立的文化自覺,集中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一個國家或民族對未來發展戰略進行的智慧選擇和準確定位,是文化自覺的核心要義。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宏偉目標,既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要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資本立國,還是文化立國?這顯然是更為核心的文化自覺問題。按照經濟學家斯密的觀點,“社會”被定義為“市場”,“人”被定義為“經濟人”,所有社會關系均被還原為商品關系,所有的價值尺度均被還原為交換價值尺度。這種典型的現代性資本立國程式,其實缺失的是一種更為廣闊而又合理的文化自覺。因此,對于當下中國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而言,就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回答好文化應從哪里來、應到何處去的問題。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要求我們積極重視資本的效率功能,但由于資本內在的秉性決定了它既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一面,又有作為市場運作的潤滑劑、推進器的功能,這就需要我們擁有一種更為先進的文化自覺意識,比資本世界觀更高一層的文化世界觀。這包括以下兩層含義:注重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引領的文化發展與繁榮,文化自覺要走在一個健康、向上、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在發展市場經濟時必須核心價值觀為引領”" class="remindInfo" title="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 readonly="readonly">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樹立文化自覺,推動文化繁榮,最終是為了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文化立國與經濟繁榮是同一枚硬幣的兩個面,經濟繁榮不可能來自單一的市場邏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利他主義價值導向、以人為本的文化宗旨、追求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精神實質等,對于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具有支撐作用。
其二,貫通文化走向市場的通道,使文化變成市場中無形經濟的各種生產要素。傳統的文化自覺,局限于圣賢們的文字、舞臺上的聲音和形象、歷史遺存物的整理和顯現等。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演進,信息化、數字化、虛擬化正改變著當代人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文化自覺已被智能化時代無形經濟發展所充盈,文化的商業功能、休閑功能越來越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因此,將文化內涵中的信仰、傳統、習俗、價值觀、審美等充分融入物質產品和財富實體,使生硬的“叢林競爭”式的市場變為充滿人文精神和人文智慧的博弈空間,使缺乏文化觀照的財富創造方式轉變為精神與物質相互貫通的財富聚集效應,是實現文化自覺的重要方式。具體做法包括:不斷放大文化在市場中所關聯的創意功能,商品所關涉的文化符號象征意義;建立智能化的文化知識產權交易市場,讓文化自覺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效益的倍增器、市場運轉的發動機和市場有機體的精氣神。
其三,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打造文化產業,凸顯文化產業的精品化、大眾化、時尚化和財富化效應,離不開符合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政策的推動和資本的應用。這是實現文化自覺的重要環節。只有實現“文化與經濟的交融互動、融合發展”,文化資源通過市場機制來配置,文化產品通過市場經濟來打造,才能助力彰顯文化的自覺特征。文化擁有更加自由伸展的空間和能力,中國的文化要走出國門,在國際上擁有良好的形象,不是靠簡單的文字傳播來實現的,更重要的是借助于較高成本的市場投入,培育一流的文化傳播人才、知識產權和技術,在智能化的傳播市場得到全覆蓋的宣傳效應。文化能夠通過市場機制的優勢,迅速將廣大人民群眾物質與精神生活中的最新需求和偏好,轉化為富有創意的、深受大眾喜愛的文化產業、文化氛圍、文化景觀、文化時尚。一方面,文化能夠通過市場資本積聚的優勢,集中力量提升中華民族的文化競爭力,讓中華民族文化資源成為國際文化資源配置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領域。僅靠缺乏規模優勢的小企業是不夠的,沒有“文化航母”的效應,很難沖破國際上觀念和政策壁壘的障礙。另一方面,文化能夠通過市場資本積聚的方式,實現我國由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的文化產業向資本密集型的文化產業轉型。傳統的勞動密集型文化產業規模小、能級低、資金相對匱乏,智能化技術含量低,經不起市場波動的沖擊,文化自覺更談不上,只能是被動地、偶然地、消極地承受市場的支配;資本密集型的文化產業,有著收購、兼并、重組等資產靈活運作的機會,有利于文化自覺展現,打造出一批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精品、中華民族文化瑰品、大眾文化優品,實現多樣性的市場屬性與文化價值定位相一致,文化的個性化審美偏好與文化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導向相一致。當然,資本向文化產業的積聚,需要政府建立相關調控與監督的市場規制,限制和防止資本逐利性的泛化與任性,避免文化產業缺失社會責任感和教化功能。
其四,城市精神的打造與提升,是文化自覺最能獲得感性體驗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個城市同樣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彰顯著一個城市的特色風貌。”多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向國人提出了挑戰:如何弘揚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以適應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步伐。城市精神文明建設是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引擎。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它由該城市中集聚性群體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產和工作方式長期積淀而成,是支配市民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心理導向的精神力量。因此,它與文化的發展、文化自覺的張力密不可分。文化自覺在城市精神打造方面應有多個特征,這包括擁有全球眼光、引領時代潮流、善于吸納融合、勇于開拓創新、崇尚科學技術、恪守精品意識、關愛人文精神、樂于愛心奉獻等。城市精神的打造與提升,是文化自覺最能獲得感性體驗的重要內容。
總之,文化自覺是要消除經濟發展繁榮的障礙,經濟繁榮會助推文化發展,發達的文化又促使經濟更加繁榮,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反思文化自覺?什么樣的文化自覺在當下和未來有利于經濟發展?我們要使有助于經濟繁榮的文化要素充分發揮作用,以堅定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覺進一步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來源:光明日報作者:張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