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關乎高質量發展與國家長遠競爭力提升。基于對我國經濟發展大勢的深刻洞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這體現了對傳統發展模式的深刻反思與超越,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貫穿深刻理論邏輯
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等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賦予了經濟社會發展鮮明的綠色底色,契合了我國現實需要,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和深刻的理論邏輯。
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豐富和發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與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物質主義膨脹、先污染后治理的現代化老路不同,運用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生產和生態的辯證統一關系的觀點,注重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變革生產方式,使人類的經濟活動與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相適應,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機統一。生態優先體現了一種價值取向,要求在進行經濟決策、產業布局、項目建設等活動時,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優先的考量因素。這種價值取向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生動體現——不單純以GDP作為考核指標,而是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自然觀的創新運用和發展,體現出對生態問題的認識實現了從工具理性向價值理性的轉變。
對傳統發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和突破。工業文明所建立起來的發展邏輯來自對西方國家發展經驗的總結。在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共謀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過去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為特征,過度依賴資源開發和要素投入推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這種模式在促進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了嚴峻挑戰。在“先污染后治理”“先發展后保護”的邏輯下,環境治理模式以末端治理為主,治理速度難以趕上污染擴散速度,從而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摒棄了傳統發展模式中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短視行為,強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共進。通過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從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依靠創新驅動轉變,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向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與合理開發動態平衡轉變,從征服自然走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對新形勢新變化的主動適應。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更加強烈。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要求,把解決高質量發展問題與順應人民高品質生活新期待有機統一起來,提出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一方面,將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改善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打造宜人的環境,促進形成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能夠使人民群眾充分共享生態紅利,不斷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另一方面,強調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在綠色轉型中推動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這要求進一步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讓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資源、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
實踐探索成效顯著
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也是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永恒課題。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從政策引導、制度保障等方面進行全面系統部署,推動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不斷走深走實,為世界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在頂層設計中系統部署。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把綠色發展作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2024年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從發展空間格局、產業結構、能源、交通運輸等方面明確提出推進綠色轉型的重點任務以及具體舉措,我國綠色發展的制度化、體系化進一步加強。今年印發的《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重點部署了加快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積極發展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和著力提升碳市場活力等任務,為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中貫徹落實。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涵蓋了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等各領域各環節,構成了從源頭到末端的全鏈條綠色治理體系。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我國大力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等綠色產業,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為代表的“新三樣”成為出口新增長點。鋼鐵、水泥等傳統高耗能產業通過產業結構優化、節能減排技術創新有序轉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持續下降,2024年全國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3.4%。在能源結構優化方面,清潔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逐步提升,對煤炭、石油等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不斷降低。光伏、風電裝機容量多年居全球首位,2024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上升至19.8%,煤電裝機占比降至40%以下。在生產生活方式轉變上,積極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202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提出“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園區”“有計劃、分步驟推進各類園區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引導企業淘汰落后產能、落后工藝、落后產品設備,統籌規劃園區及企業空間布局,優化園區基礎設施規劃設計,生產綠色化水平全面提升。同時,大力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近年來,我國綠色消費規模持續擴大,新能源汽車、節能節水產品、二手商品消費成為消費潮流,綠色消費理念深入人心。
錨定目標持續推進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作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部署。必須準確把握“十五五”時期的階段性要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方面。
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高水平保護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十五五”時期是美麗中國建設承上啟下、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的關鍵時期。針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得到根本緩解的情況,要堅持系統科學、因地制宜推動生態環境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在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中的基礎性制度作用。統籌考慮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生態要素,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圍繞重點區域治理、國家公園建設和現代化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持續發力。
更大力度推動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城鄉建設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國城鄉建設領域仍存在整體性缺乏、系統性不足、宜居性不高等問題,“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粗放式建設方式仍然存在。在城市發展中,要落實好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著力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推動形成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產業規模和生產力布局,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和污染壓力,推動減污降碳擴綠協同增效。在鄉村發展中,要從補齊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入手,改善人居環境和衛生條件,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推廣應用節水灌溉、科學施肥用藥等綠色技術,避免水土資源過度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促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快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要把碳排放強度降低作為約束性指標,加快開展碳排放總量核算工作,建立完善地方碳排放目標評價考核制度,以碳排放總量和強度指標為重點,納入能源結構、能耗強度、資源利用效率、生態系統碳匯、重點領域綠色轉型等指標。強化對各地區及重點領域、行業、企業的碳排放管控,建設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推行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為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韓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