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理念決定著發展成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引領我國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其中,綠色發展注重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要求“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方面”,為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汲取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
實現綠色發展,關鍵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既要堅守生態環境保護底線,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又要充分利用生態環境,將生態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綠色發展理念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分析世界發展大勢的基礎上形成的,對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戰略引領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升。然而,傳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也造成了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等,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問題日益凸顯,嚴重制約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進一步提升。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綠色發展的任務更加重要而緊迫。現實情況決定了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既有助于恢復和修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也有助于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并推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提速與生產方式綠色轉型,破解資源環境約束,使舊動能煥發生機。
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進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路徑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十分慘痛的代價。上世紀發生在西方國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如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倫敦煙霧事件、日本水俁病事件等,對生態環境和公眾健康造成巨大影響,迫使相關國家投入巨資治理,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深刻反思。當前,推動綠色轉型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美國、日本和歐洲多國都紛紛出臺國家戰略和計劃,把發展綠色制造作為贏得未來競爭的關鍵抓手;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也結合本國特點出臺了相應的綠色制造發展戰略。在全球經濟格局和發展模式深度調整的大背景下,只有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各環節,才能避免西方現代化的歷史局限和弊端;只有通過發展綠色經濟、切實提高綠色制造水平實現發展方式轉型,才能提升經濟發展韌性,從而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發展主動權。
滿足人民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環境污染防治、加強生態系統保護,能夠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新時代新征程,我國經濟發展的要素條件、組合方式、配置效率發生改變,發展要求和發展條件都呈現新特征,特別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體上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越來越迫切,期待呼吸清新空氣、喝干凈水、吃放心食物、生活在宜居環境中,需求更加個性化與多樣化。目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部分資源型地區生態修復和建設壓力仍然較大,傳統產業依靠資源要素投入的發展慣性和路徑依賴依然存在,生態價值轉化、碳匯交易、生態補償等機制尚需完善。如何讓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能夠更好指導我們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產業結構調整等,進一步拓寬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通道,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讓人民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改善帶來的生活品質與經濟效益的提升。可以說,綠色發展是連接改善生態環境、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紐帶。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既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路徑,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著力點。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積極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不斷改善生態質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加快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在吃住用行等各方面提供更多更好的優質生態產品,讓人民群眾在美麗家園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健全完善相關體制機制,實施縱橫結合的綜合補償制度,促進保護地區與受益地區利益共享。合理界定生態環境權利,完善市場交易機制,激發全社會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積極性。因地制宜探索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具體路徑,綜合運用經濟、法律等多種手段,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讓優質生態產品獲得合理的經濟回報,實現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得益彰。
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綠色發展是對傳統發展理念的超越,更是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行動指南。
當前,我國仍處于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階段中后期,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耗、碳排放存在較強的耦合關系,實現高質量發展面臨著勞動力成本逐步上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達到瓶頸等問題,需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綠色發展理念,強調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要求在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中明確綠色導向,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實現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兩方面深入理解。一方面,綠色發展理念引領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綠色發展理念要求不再走“急就章、竭澤而漁、唯GDP”的道路,將生態效益等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這種價值重構能夠引導相關政策制定與資源要素流向,促進各類綠色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傳統產業綠色改造。同時,還能夠推動生活方式綠色變革,使全社會增強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使綠色消費、低碳出行等成為新風尚,激活綠色轉型內生動力,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循環,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另一方面,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重要路徑,也離不開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引。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個重要目的就在于實現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氣候友好的發展。從這個角度看,推動綠色發展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要求。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有助于促進各領域綠色標準體系的完善與社會對綠色產品需求的增長,以標準和市場推動技術改造升級,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創新方向和市場基礎。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需將綠色發展理念貫徹到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領域各環節,使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資源、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全面評估產業布局的能源資源消耗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加快傳統產業“智改數轉”的同時,促進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推動綠色低碳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要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突出綠色發展的導向,將是否有利于綠色轉型作為評判和檢驗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標準,通過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技術推廣應用,推動發展方式轉型,增強綠色發展動能。加大制度建設力度,健全強化綠色發展導向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體系,嚴格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和政府監管責任,構建有利于綠色轉型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為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提供堅實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加強綠色發展理念宣傳教育,引導公眾和社會組織共同參與,讓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費方式蔚然成風,形成全社會共同推進綠色發展的良好氛圍。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簡小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