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核心問題,也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鮮明特征。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系統謀劃了我國“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將“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作為我國發展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之一。這既是對改革開放寶貴經驗的總結,也是應對未來挑戰、開辟發展新局面的關鍵所在。
讓市場更加“有效”,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發展獲得巨大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我們既發揮了市場經濟的長處,又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讓市場“有效”,就要讓“看不見的手”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打造統一要素資源市場,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
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要統籌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推進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打破行政壟斷和地方保護,促進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和規模拓展,進一步打通市場效率提升、勞動生產率提高、居民收入增加、經營主體壯大、供給質量提升、需求優化升級之間的通道,努力形成供需互促、產銷并進、暢通高效的國內大循環,不斷培育發展強大國內市場,保持和增強對全球企業、資源的強大吸引力。培育參與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場資源,使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推動制度型開放,增強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要實現準入暢通、規則一致、設施聯通和監管協同,不斷擴大市場規模容量,在更大范圍內深化分工協作、促進充分競爭、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夯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礎。要堅持全國一盤棋,處理好整體和局部的關系,健全有利于市場統一的財稅體制、統計核算制度和考核評價制度,健全適應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長效體制機制。要著力打通阻礙國內大循環暢通的梗阻、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積極推動制度型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深化相關領域改革,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擴大統一大市場的影響力和輻射力,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讓政府更加“有為”,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政府一定要嚴格依法行政,切實履行職責,該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該放的權一定要放足、放到位,堅決克服政府職能錯位、越位、缺位現象。”要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在政策制定、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治理等方面發力,確保政府各項權力都在法治軌道上運行,為市場有效運行掃清障礙,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從制度上確保國民經濟循環暢通,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體系,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要求推動政策結構協同優化,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形成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就業等多領域經濟治理協調機制,持續優化宏觀經濟治理政策框架,著力完善政策統籌協調機制。要著力推進定向調控,在擴大國內需求、核心技術研發等薄弱環節和關鍵領域精準施策,推動發展方式從數量型向質量型發展轉變。要強化長期與短期調控之間的協同互補,把握宏觀調控時、度、效,提升政府治理效能,確保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注重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進行宏觀調控,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構建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建設法治政府,完善執法程序,嚴格執法責任,從理念、體制、方式上實現從管理向治理的轉變,提高市場監管的法治化水平,提高宏觀政策的前瞻性、針對性和協同性,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法治環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放管服”改革是一場旨在推動政府職能深刻轉變,重塑政府與市場關系的革命。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加強市場活動監管,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社會穩定。要進一步簡政放權,減少行政審批,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創新監管方式,提高監管效能,確保市場秩序公平有序。提高政府服務效率,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政務服務標準化、便捷化、智能化,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要堅持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相得益彰、相輔相成,不斷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為各類所有制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競相發展的良好環境。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進一步增強國有經濟的戰略支撐和創新引領功能。同時,不斷破解民營經濟發展難題,因地制宜制定相關配套措施,拓寬融資渠道,完善金融體系,積極發展技術市場,開發維護知識產權服務性平臺,為民營企業自主創新提供技術支持和專業化服務,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
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問題上,要講辯證法、兩點論,‘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要充分發揮“兩只手”的優勢,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有效市場才能“放得活”,有為政府才能“管得住”,為經濟發展持續增動力、添活力、固基礎,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邁出新步伐。
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要處理好活力和秩序的關系。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要實現活而不亂、活躍有序的動態平衡。良好的社會秩序是激發社會發展活力的重要前提,社會煥發生機活力則會進一步鞏固社會秩序。實踐充分表明,只有在秩序的框架下,保持安全穩定、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才能綿綿不絕地釋放經濟社會發展活力,源源不斷地匯聚發展動力;只有堅持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有機結合、相互補充,才能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寓活力于秩序之中,建秩序于活力之上,充分調動各方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性,釋放經濟發展潛能,激發社會創造活力。
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和根本保證,公平是效率的有力保障。從效率的角度看,推動高質量發展就是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從公平的角度看,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就是要把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結合起來,實現效率與公平的有機統一,保障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增強社會凝聚力。
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要處理好發展和安全的關系。發展是經濟的核心目標,安全是發展的基礎與前提。有效市場的持續發展能夠為維護安全提供足夠的資源和手段,有為政府營造的安全環境則為發展提供了堅實后盾和保障。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既要通過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推動經濟發展,也要著力打造自主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為中國式現代化創造良好的內部條件和穩定的外部環境。
總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是有機統一的,要促進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有機結合、相互補充,推動資源配置實現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不斷增強我國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來源:遼寧日報作者:楊大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