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國家的精神標識。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歷史性交匯,當中國式現代化壯闊征程與人類文明進步潮流深度融合,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既是強國建設的戰略支撐,更是民族復興的精神旗幟。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必須以文化自信鑄就民族風骨,以“四力”勃發激活文明基因,讓中華文化在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綻放出超越時空的璀璨光芒,為人類文明進步書寫中國篇章。
一、舉旗定向:深刻把握“四力” 賦能文化建設的時代必然性
當今世界,思想激蕩、文明交鋒、價值碰撞前所未有,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沖擊全球治理體系,文明沖突論、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試圖撕裂人類共同價值;國內發展進入新階段,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催生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民群眾對優質文化產業的期待、對精神家園的守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在此背景下,文化“四力”不僅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標尺,更是應對風險挑戰、凝聚奮進力量的“壓艙石”——思想引領力定方向,確保文化發展不偏航;精神凝聚力聚民心,確保億萬人民同心向;價值感召力樹新風,確保社會風尚向上向善;國際影響力展形象,確保中華文明與世界同行。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沒有文化“四力”的強勁支撐,就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更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回溯百年黨史,從紅船啟航時的理想之光,到延安窯洞里的真理之聲;從“兩彈一星”鑄就的精神豐碑,到脫貧攻堅譜寫的時代壯歌,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始終以“四力”為內核,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熔鑄為民族復興的精神脊梁。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這份自信,正源于文化“四力”的持續提升;這份力量,正來自文化“四力”的深度賦能。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承載著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唯有以“四力”為抓手,才能在紛繁復雜的輿論場中站穩腳跟,在社會深刻變革中凝聚共識,讓14億多中國人民在共同的精神旗幟下團結奮斗、勇毅前行。
二、深植根基:準確闡釋文化“四力” 的辯證邏輯與理論精髓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理論之魂,植根于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飛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以深邃的歷史眼光、寬廣的全球視野把握文化發展規律,明確提出“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戰略目標,將“四力”作為文化建設的核心維度,標志著我們黨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文化“四力”絕非孤立存在的個體,而是相互貫通、相互賦能的有機整體,共同構筑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四梁八柱”。
思想引領力是靈魂所在,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成果為根本遵循,為文化發展錨定政治方向、注入真理力量——失去思想引領,精神凝聚就會淪為盲目的情感宣泄,價值感召就會變成空洞的道德說教,國際傳播就會陷入無魂的符號展示。從《習近平著作選讀》的深入人心,到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思想引領力始終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定盤星”。
精神凝聚力是血脈所系,深植于中華五千多年文明沃土,融合革命文化的紅色基因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時代特質,在情感認同與心理歸屬層面織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紐帶——從端午龍舟競渡的家國情懷,到“中國好人”傳遞的道德溫暖,精神凝聚力讓億萬人民在共同的文化記憶中同心同向、眾志成城。
價值感召力是內核所聚,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集中體現,將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公民層面的價值準則內化為人們的行動自覺,塑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從“最美逆行者”的挺身而出,到誠信經營的商業堅守,價值感召力讓主流價值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追求。
國際影響力是使命所系,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展現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將“和而不同”“協和萬邦”的智慧融入全球治理,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方案——從“一帶一路”的文明對話,到國產影視劇的海外熱播,國際影響力讓中華文化成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力量。
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關鍵,在于“兩個結合”的深度實踐——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民惟邦本”“天人合一”等思想觀念,與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高度契合,經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成為增強文化“四力”的深厚底蘊。這種結合不是簡單的嫁接,而是深刻的“化學反應”:讓馬克思主義在中華大地煥發出更強的真理力量,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展現出更強的生命力,共同為文化“四力”的提升提供了理論根基與文明滋養。
三、實踐篤行:以系統思維推動文化“四力”協同躍升
推進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必須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為牽引,構建系統完備、協同高效的實踐體系,讓文化“四力”在落地生根中同頻共振、同向發力,真正轉化為推動文化繁榮興盛的強大動能。
(一)鑄魂立心:以思想引領力筑牢意識形態主陣地
思想引領力的強弱,直接關系文化建設的方向與成效。必須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原則,把牢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讓黨的創新理論成為引領時代的“最強音”。要深化理論武裝,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開展分眾化、對象化、互動化宣講,推動理論學習從“關鍵少數”向全體人民拓展,從“集中學習”向日常浸潤延伸——用“理論+案例”講清道理,用“故事+數據”增強認同,讓黨的創新理論既入腦入耳,更入心入行。要創新傳播載體,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構建“報、網、端、微、屏”一體化傳播矩陣,把宏大敘事轉化為微觀表達,把抽象理論轉化為具象場景,讓《覺醒年代》《山海情》等精品力作成為思想傳播的生動載體,讓“學習強國”等平臺成為理論普及的重要陣地。要守好網絡陣地,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依法治理網絡謠言、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打造清朗網絡空間——讓正能量充盈網絡生態,讓主旋律引領輿論走向,確保所有宣傳思想文化陣地都成為傳播真理、凝聚共識的“紅色堡壘”。
(二)凝心聚力:以精神凝聚力激活民族文化認同感
精神凝聚力的提升,離不開對文化根脈的傳承與弘揚。要深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讓故宮、敦煌等文化IP煥發時代活力;創新傳統節日載體,讓春節的團圓、中秋的思念、端午的家國情懷融入現代生活;發展傳統技藝,讓蘇繡、京劇、中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中創新,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凝聚民族情感的“精神紐帶”。要傳承紅色基因,深入挖掘革命文化的時代價值:保護革命文物、修繕革命舊址,打造井岡山、延安、西柏坡等紅色教育基地;講好革命故事,讓李大釗、焦裕祿、黃文秀等英雄人物的事跡家喻戶曉;弘揚革命精神,讓紅船精神、長征精神、抗疫精神成為激勵人民奮進的“精神火炬”。要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聚焦時代主題創作精品力作: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等重大議題,推出一批反映時代風貌、傳遞中國精神的文學、影視、音樂作品;宣傳新時代奮斗者,讓“大國工匠”“最美奮斗者”成為社會風尚的“風向標”,讓全體人民在共同的精神追求中凝聚起“一起向未來”的磅礴力量。
(三)明德向善:以價值感召力塑造社會文明新風尚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價值感召力的核心載體,必須以制度化保障推動其落地生根。要融入法治建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體現到法律法規、政策制度、社會治理中: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讓“誠信者走遍天下,失信者寸步難行”;在立法、執法、司法各環節彰顯公平正義,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法治建設的“價值內核”。要融入國民教育,構建全學段、全方位的價值觀培育體系:在基礎教育中開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在職業教育中強化職業道德培育;創新教育方式,通過實踐教學、志愿服務、榜樣引領,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小根植于心靈,成為終身遵循的道德準則。要融入社會治理,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細化為具體行為規范:制定市民公約、鄉規民約、學生守則、行業規范,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開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家庭創建活動,評選道德模范、時代楷模、最美人物,讓崇德向善、見賢思齊成為全社會的“行動自覺”——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真正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
(四)傳聲立形:以國際影響力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必須跳出“單向輸出”思維,以平等尊重、開放包容的姿態推動文明交流互鑒。要構建中國敘事體系,挖掘中華文明的世界意義:將“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等思想與全球治理、可持續發展、文明對話等議題結合,轉化為國際社會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話語資源;講好中國故事,既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大故事”,也講好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小故事”——從“一帶一路”的互利共贏,到中國減貧的世界貢獻;從大熊貓“丫丫”的歸國之旅,到國產動漫《哪吒》的海外走紅,讓世界通過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感受中華文明的魅力。要創新國際傳播方式,搭建多元化傳播平臺:推動國內主流媒體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支持有條件的文化企業拓展海外市場;運用大數據分析海外受眾偏好,借助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讓中國文化“看得見、聽得到、感受得到”;鼓勵高校、智庫、文藝團體參與國際交流,舉辦“中國文化年”“文明對話論壇”等活動,推動學術、教育、科技、文藝領域的深度合作。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尊重文明多樣性,反對文明優越論和文明隔閡論;加強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既吸收借鑒人類文明一切優秀成果,也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讓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繁榮,讓文化國際影響力成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橋梁紐帶”。
四、展望未來:以文化“四力” 勃發書寫民族復興新史詩
面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目標,文化強國建設必須始終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將文化“四力”提升作為長期戰略任務,在守正創新中實現新躍升、開創新局面。“守正”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堅持黨對政府工作的全面領導,確保文化“四力”建設不偏離社會主義方向;“創新”就是順應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趨勢,推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讓文化“四力”提升更具時代感、吸引力、感染力。
文化“四力”建設的最終歸宿,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要持續優化文化供給,讓人民群眾在文化熏陶中提升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在精神凝聚中增強歸屬感、自豪感、幸福感;要以文化“四力”提升涵養民族精神,為民族復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讓中華民族以更加堅定文化自信、更加昂揚的精神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以文化“四力”提升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將中華文明的智慧融入全球治理,為解決人類共同問題提供中國方案,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文化力量。
歷史的長河奔流不息,文明的傳承薪火永續。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接力,是一項關乎民族未來的戰略工程。只要我們堅定文化自信、堅守文化使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錨定“四力”建設方向持續發力,就一定能建成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成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影響力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為人類文明進步書寫新的精彩篇章!來源:“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作者:吳慶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