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大余人沒到過天華山,恰似北京人未游故宮,總有些許憋屈。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正是“最是橙黃橘綠時”。我與幾位友人擇一秋高氣爽之日,驅車前往天華山,總算圓了多年的登山夢。
車至山下,抬頭遠眺:盤山公路懸于半空,宛如游龍蜿蜒爬行;行至山腰,俯身俯瞰,又別有洞天——七彩梯田星羅棋布,在陽光映照下色彩分明。我迫不及待搖開車窗,搶拍了一連串田野美景。那是大自然調色后,農民恣意揮灑的杰作,每一幅都浸透了他們的汗水。
天華山,我們來了!
登頂后的最深感受,莫過于心曠神怡。這里坐落于大余縣內良鄉,地處贛、粵、湘三省交界處,素有“一腳踏三省”之稱。極目四望,自然會想起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也生出范仲淹“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的愜意。
登臨這三省交界的層巒疊嶂,霧靄云海盡收眼底,“一腳踏三省”的豪情油然而生。壯觀啊,我可愛的天華山!俯瞰群巒,一條條山脈如龍脊蜿蜒盤踞,既是地質的史詩,更是視覺與心靈的雙重震撼。那些大地凸起的棱角,多像生命必經的起伏,大自然何其偉大!
山頂上,最忙碌的莫過于游客的手機。藍天的深邃、白云的靈動、茵茵的綠草、漫游的牛群、風力發電的大風車,還有那些“到此一游” 的紀念景物,無一不是手機鏡頭的偏愛。或許是太過興奮,我忽然詩興大發:天華聳立入云端,風電軸轉立山梁。盤山公路曲通頂,游人視野闊四方。三分省界于此地,九曲回環似河床。一覽眾山顯低矮,高處勝寒添衣裳。
誠然,天華山俊秀挺拔,海拔1383.83米,乃大余縣最高峰。它如一顆綠寶石鑲嵌在贛粵湘邊界,屹立于內良鄉李洞村之巔,是大余縣的地理坐標最高點,更以五嶺之一大庾嶺主峰的身份,串聯起羅霄山脈南端的磅礴氣韻。
山頂的草甸如萬畝綠毯,綠草茵茵、一望無際,平鋪于天地之間。草甸柔軟而富質感,涼風吹過,仿佛大自然的輕拂,帶來無盡的視覺享受與心靈寧靜。
草甸上,清一色的黃牛隨處可見:或兩兩相伴,或三五成群,安詳地啃著青草,徜徉在悠閑的慢生活中;小牛們則在附近嬉戲打鬧,無憂無慮,成為山間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無奈太陽西斜,肚子也開始“抗議”,是時候打道回府了。我們一行帶著不舍與游覽后的倦意上車,心中默念:別了,天華山!別了,壯觀的龍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