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財政林草科技推廣項目“森林火燒跡地評估與恢復技術推廣與示范”在大興安嶺林區取得進展,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模式已初步形成,將為我國同類地區災后生態恢復提供關鍵科技支撐。
該項目旨在系統探索中國寒溫帶地區森林火災后生態修復路徑,由國家林草局哈爾濱林業機械研究所(中國林科院寒溫帶林業研究中心)提供全程技術指導,核心示范區設在大興安嶺林業集團松嶺林業局石頭山林場。項目計劃建設300畝興安落葉松火燒跡地恢復關鍵技術示范林。目前,林區職工正在清理后的火燒跡地開展刨穴整地等作業,為明年春季栽植樹苗做好準備。
該火燒跡地生態修復工作將按照4個步驟精準實施。一是基礎優化,優先保護天然更新的實生苗木,對叢生楊樺進行定株疏伐,同步開展實生苗撫育,優化林木生長環境。二是結構補全,依據樹冠投影測算剩余空間,科學設定株行距,補植針葉樹種,促進針闊混交結構快速形成,縮短生態演替周期。三是動態調控,在林木出現競爭時實施透光撫育,重點保護實生針葉幼苗,確保針葉樹優勢生長。四是長效穩定,待林木明顯分化后確定目標樹種,通過目標樹經營模式,逐步形成針闊混交異齡林,使林分恢復至火燒前穩定狀態。(戴金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