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休眠”噬菌體“喚醒”機制被揭示
一項國際研究發現,人體腸道細菌內一些“休眠”噬菌體,會在腸道細胞代謝物刺激下被“喚醒”。這一發現可能為利用噬菌體重塑腸道微生物群落、改善腸道健康以及開發微生物療法治療腸道疾病提供新思路。該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自然》雜志上。
該研究中,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從澳大利亞微生物培養庫收集了252種從人體微生物群落中分離出來的細菌菌株,在實驗室使用專業的缺氧厭氧箱進行大規模培養,然后用10種不同的化合物、食物和條件對它們進行處理測試。
研究發現,大多數噬菌體在自然狀態下保持休眠,只有少數在實驗條件下會被激活。然而,當這些噬菌體暴露于人類腸道細胞產生的化合物時,活化率顯著提升。
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現表明,人體不僅是一個被動的環境,它還在主動地影響病毒行為,在塑造腸道微生物群落結構方面發揮了重要且直接的作用。
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病毒基因中一些特定突變可阻止其活化,使部分腸道噬菌體進入永久休眠。該發現可為未來通過調控腸道微生物群落改善健康的治療策略提供參考。研究人員表示,該研究結果為開發針對炎癥性腸病、癌癥等疾病的微生物療法提供了新思路和技術平臺。
該研究中,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從澳大利亞微生物培養庫收集了252種從人體微生物群落中分離出來的細菌菌株,在實驗室使用專業的缺氧厭氧箱進行大規模培養,然后用10種不同的化合物、食物和條件對它們進行處理測試。
研究發現,大多數噬菌體在自然狀態下保持休眠,只有少數在實驗條件下會被激活。然而,當這些噬菌體暴露于人類腸道細胞產生的化合物時,活化率顯著提升。
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現表明,人體不僅是一個被動的環境,它還在主動地影響病毒行為,在塑造腸道微生物群落結構方面發揮了重要且直接的作用。
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病毒基因中一些特定突變可阻止其活化,使部分腸道噬菌體進入永久休眠。該發現可為未來通過調控腸道微生物群落改善健康的治療策略提供參考。研究人員表示,該研究結果為開發針對炎癥性腸病、癌癥等疾病的微生物療法提供了新思路和技術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