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征程波瀾壯闊,民生答卷溫暖厚重。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航掌舵下,我國就業工作穿越風浪、砥礪前行。五年來,黨中央以宏闊視野謀劃就業優先戰略,鮮明提出“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強調“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推動就業工作在戰略高度、政策精度、服務溫度上全面升級,取得歷史性成就,讓億萬勞動者端上穩穩的飯碗。
截至8月底,城鎮新增就業累計達到5921萬人,超額完成5500萬人的目標任務。城鎮調查失業率前四年均值為5.3%,低于5.5%的預期控制目標。堅實有力的“就業答卷”回應著時代和人民的熱切期盼,書寫了一份穩大局、暖民心、促發展、展信心的壯麗篇章。
戰略引領
大就業觀筑牢民生“壓艙石”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心系就業這個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特別是2024年5月27日,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為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方向既定,綱舉目張。中央專門印發關于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擘畫了就業事業發展的宏偉藍圖。“大就業觀”在神州大地生動實踐,它超越了傳統部門界限,要求將就業優先理念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毛細血管。
宏觀層面,就業成為宏觀調控的優先目標,穩增長首要是為穩就業提供堅實支撐。各級政府將穩就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民生實事硬指標。“管產業就要管就業、促消費就要促就業、上項目就要擴就業”--這不僅是響亮的口號,更是融入決策骨髓的行動自覺。
一項項具有前瞻性、協調性的政策接連出臺,一套涵蓋財政激勵、稅費減免、金融支持的就業優先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形成了社保費階段性減免、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就業創業補貼等全鏈條、系統性的支持框架。“十四五”期間,累計支出就業補助資金超過4700億元,發放穩崗返還資金1389億元。
真金白銀的投入,彰顯了政策的力度與溫度。“十四五”時期,年均創業擔保貸款余額高達3000億元,猶如源頭活水,滋養萬千創業夢想。此外,人社部門堅持投資于人,適應產業變革和新技術發展需要,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實施“技能中國行動”“技能照亮前程”培訓行動等,開展大規模培訓。“十四五”期間累計超4200萬人次的企業職工、超3100萬人次的農民工接受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政策“組合拳”工具更足、針對性更強,在風雨來襲時,為就業大局撐起了堅實的“保護傘”。
動能轉換
新質引擎開拓就業“新藍海”
“十四五”時期,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步伐加快,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的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重塑著經濟發展格局,拓展開辟就業新空間的“藍海”。對勞動者的技能素質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得緊扣產業發展需求的職業技能培訓愈發重要。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要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而是要讓其與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共同構成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四梁八柱,共同孕育豐富的就業機會。先進制造業促就業行動深入實施,讓智能化生產線上的“數字工匠”、精密裝配間的“技術尖兵”成為職場新寵,也催生了針對數字技能、智能制造等領域的大規模培訓需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就業揚帆計劃,助力這些“小巨人”“隱形冠軍”茁壯成長,創新活力迸發,成為吸納就業的“潛力股”,通過“產教評”技能生態鏈建設,他們有更多機會參與培訓,精準獲取所需技能人才;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政策暖風頻吹,讓這支貢獻了80%以上城鎮勞動就業的主力軍底氣更足、舞臺更廣,全面實施的企業新型學徒制、“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的企校雙師聯合培養模式,為企業特別是民營經濟量身定制輸送技能人才。
銀發經濟、數字經濟、綠色經濟、低空經濟等新浪潮奔涌而來,養老服務師、人工智能訓練師、碳排放管理員、無人機群飛行規劃員……一大批新職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它們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風向標”,打破傳統就業形態的邊界。新職業的培育和壯大,離不開與之配套的、快速響應的職業技能培訓和標準開發,努力破解“有活沒人干”的問題。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的發展,更是創造了網約車司機、外賣騎手、直播帶貨員等大量靈活就業崗位,為勞動者提供了更廣闊、更多元的就業選擇。針對其技能提升需求,深圳、南寧等地利用“就業驛站”“夜校”提供個性化技能培訓服務。
“十四五”期間,人社部累計發布72個新職業,覆蓋數字經濟、現代服務、智能制造等多個行業。這些新業態、新模式,既是經濟活力的體現,也是就業彈性和韌性的重要來源,展現了經濟發展、技能提升與就業增長同頻共振的生動圖景。
精準施策
分類幫扶鞏固就業“基本盤”
就業工作,既要把握宏觀大勢,也需聚焦微觀個體,特別是關乎千家萬戶福祉的重點群體。“十四五”期間,高校畢業生規模逐年攀升,自2022年起每年超過千萬,他們的就業狀況牽動著全社會的心。
對此,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每年進行專題部署,相關部門出臺一系列有力政策。堅持市場化社會化就業主渠道,千方百計開拓崗位:鼓勵企業吸納,穩定公共部門招錄,擴大基層項目規模,支持創新創業,強化見習培訓,尤其是推行“崗位需求+技能培訓+技能評價+就業服務”四位一體的項目化培訓模式。面向畢業生開展實名服務,離校前推動就業公共服務向校園延伸,離校后對未就業畢業生至少提供“1131”服務,一套覆蓋求職全過程的政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從校園招聘會到網絡“云求職”,從職業指導到困難幫扶,社會各方力量匯聚,共同托舉起莘莘學子的職業夢想,讓青春在最適合的崗位上綻放光彩。
同時,近3億農民工的就業增收之路,也越走越寬廣。人社部門堅持外出務工和就近就業雙向發力:深化東西部勞務協作,搭建信息橋梁,組織化輸出勞務,并將崗位推送與技能培訓緊密結合,讓勞動者“出得去、穩得住、能增收”;持續加大勞務品牌培育力度,以標準化、規模化的特色技能培訓作為支撐,“天鎮保姆”“潛江裁縫”等一批帶著泥土芬芳又頗具市場競爭力的勞務品牌脫穎而出,成為農民工高質量就業的“金名片”;此外,千方百計發展縣域經濟,推動鄉村振興,圍繞縣域產業發展和民生需求開展針對性培訓,讓更多農民能夠“家門口”就業,實現掙錢顧家兩不誤。
值得一提的是,脫貧人口務工規模穩定在3000萬人以上。這條堅實的就業幫扶線,如同牢固的防返貧堤壩,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服務蝶變
數字賦能暢通匹配“快車道”
勞動力市場的活力,不僅在于崗位總量,更在于匹配效率。“十四五”時期,一場以數字化、智能化為引擎的就業服務變革悄然發生,旨在讓“人找崗位”和“崗位找人”都更加便捷高效,這場變革同樣深刻影響了職業技能培訓的供給和管理方式。
覆蓋全民、貫穿全程、輻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加速構建。從繁華都市到偏遠鄉村,“省市縣鄉村”五級服務網絡不斷健全,服務資源持續向基層下沉,技能培訓的報名、咨詢等服務也更加可及。遍布全國的近9000家零工市場,如同就業服務的“便利店”,為短期、臨時性就業提供了規范、溫暖的港灣,滿足了多樣化、靈活化的就業需求,青島、石家莊等地在社區提供與零工就業相關的微技能、快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接單能力。
數字賦能,是提升服務效能的“關鍵一招”。全國統一的就業信息資源庫和就業公共服務平臺逐步完善,打破了信息孤島,實現了“一網通辦”。求職者輕點鼠標,海量崗位信息盡在掌握;用人單位發布需求,系統智能推送合適人選。通過數據分析,還能更精準地識別技能缺口,為規劃培訓項目和內容提供依據。“10+N”公共就業服務專項活動貫穿全年,從年初的“春風行動”送崗到金秋時節的招聘月,從線下招聘到直播帶崗,服務永不落幕,每年為數以億計的企業和勞動者架起人崗“雙向奔赴”的橋梁。在各類招聘活動中,同步開展技能培訓政策宣傳和項目推介,已成為常態。
在發揮政府公共服務保基本、兜底線作用的同時,市場力量也被充分激活。人社部門多措并舉推進人力資源服務業高質量發展,鼓勵其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服務精準度和專業化水平。這些市場化機構在高端人才尋訪、靈活用工、人力資源外包等領域精耕細作,不少機構也鏈接了市場化職業技能培訓業務,與公共就業服務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共同構建起一個充滿活力、運行高效的人力資源生態圈。
創業驅動
源頭活水充盈就業“蓄水池”
“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就業之源。”創業具有帶動就業的乘數效應,是穩就業、擴就業的重要途徑。“十四五”時期,優化創業環境、激發創業熱情,成為就業工作的一大亮點。
在政策支持上,系統精準成為關鍵詞。人社部門堅持分類推進,注重“創業培訓、創業服務、創業孵化、創業活動”四創聯動,為創業者提供從“種子”到“大樹”的全生命周期扶持。推廣“科技成果+創業”,助力實驗室的創新成果走向市場;推廣“產業發展+創業”,引導創業者融入區域特色產業鏈;推廣“職業技能+創業”,鼓勵能工巧匠開辦工作室;推廣“民生需求+創業”,圍繞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開拓新領域。各種創業模式“各美其美”,形成了百花齊放的生動局面。
在服務效能上,持續提升的效果顯著。人社部門堅持協同發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個人創業一件事”集成辦理,最大限度降低創業門檻;開展“源來好創業”等活動,促進項目、資金、場地、政策等資源高效對接;舉辦“中國創翼”等各類創新創業大賽,營造鼓勵創新、推崇創業的良好社會氛圍。
肥沃的創業土壤,催生了市場主體的蓬勃生機。“十四五”時期,年均新增經營主體超過1000萬戶。這些源源不斷新生的經濟細胞,如同就業的“放大器”,一家初創企業成長,往往能帶動幾人、幾十人甚至上百人就業,為穩定和擴大就業提供了最根本、最持續的動力。
回望“十四五”,我國就業工作走過了一段極不平凡的歷程。在壓力與挑戰下,就業局勢總體穩定,就業結構持續優化,就業質量穩步提升。這份成績,體現在統計數據上超額完成目標,體現在每一位通過技能提升實現更高質量就業的勞動者笑容里,也體現在每一個家庭因就業增收而提升的幸福感中,還體現在中國經濟巨輪行穩致遠的堅實底氣上。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站在“十五五”的新起點,人社部門將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不斷完善促進就業的政策措施,凝聚起全社會促就業的強大合力,在高質量發展的康莊大道上,持續筑牢民生之本,努力開拓更加廣闊的就業新天地,讓億萬勞動者在奮斗中成就夢想、共享榮光,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奠定更加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楊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