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新中國經濟發展歷程,我們黨帶領人民艱苦奮斗,創造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與持續時間最長的發展奇跡。1952—2024年間,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率達到了7.9%,并實現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全方位進步。短短幾十年時間,中國從一個極度貧窮落后的國家,一躍成為人均收入超過1.3萬美元、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綜合國力居世界前列的國家,這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發展奇跡。
中國能夠創造這樣的發展奇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我國形成了五年規劃的顯著制度優勢。從1953年開始至今,我國已經連續編制實施了14個五年規劃(計劃),2026年將開始實施“十五五”規劃。五年規劃雖然并非中國首創,但是能夠長期堅持下來并取得重大成就,則是舉世罕見的。在二戰后的“計劃化浪潮”中,發展中國家普遍將五年計劃作為推進工業化的手段,最多時有近1/3國家實行五年計劃,但這些國家大多又由于種種原因放棄了五年計劃。與此不同,我國依靠黨的堅強領導一以貫之地創新和發展五年規劃,并有效推動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性轉變,使五年規劃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重要組成要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五年規劃作為擘畫國家未來五年發展的宏偉藍圖,接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性、階段性部署,在引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功能。在全球范圍內,中國五年規劃是被實踐證明了的成功發展規劃,成為世界各國借鑒中國經驗的重要方面,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贊譽。
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所進行的一切奮斗,就是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能夠把握歷史主動,有目標、有規劃、有部署的自覺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百年大戰略,是通過一個接著一個五年規劃,分步驟實施,接續奮斗實現的。從“一五”到“五五”,我國建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與國民經濟體系。從“六五”到“十三五”,我國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順利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分兩步走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部署,第一步用3個五年規劃,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在此基礎上,第二步再用3個五年規劃,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譜寫了以五年規劃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篇章,五年規劃已然成為我國引領發展方向、推動發展實踐、調控發展模式的戰略性手段。理論指引規劃,規劃引導實踐,五年規劃是對未來五年發展進行頂層設計和科學實踐的超大系統社會工程。通過編制和實施五年規劃,能夠有效引導發展實踐,優化發展環境,消除發展瓶頸,推動發展動力轉換,促進發展方式轉型和發展質量提升,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實現發展目標,持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不斷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