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以清正廉潔、鐵面無私的形象留名青史,被譽為“包青天”,其事跡代代相傳,是正義與公平的象征。北宋時期,嶺南地區西江流域的端州(今廣東肇慶),水患頻發,嚴重威脅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阻礙當地經濟發展。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任端州知州,開啟了治理西江的歷程。
初到端州,包拯便察覺百姓飲水難題嚴峻。當時,百姓主要飲用西江水或瀝湖水,然而,汛期時江水渾濁,夾雜著大量泥沙和雜物,衛生狀況堪憂;瀝湖地勢低洼,積水容易滋生細菌和蚊蟲,水源污染嚴重。長期飲用這類水,百姓易患瘧疾、傷寒等傳染病,健康備受威脅。為讓百姓喝上清潔水,包拯決定帶領民眾鑿井。他親自勘察選址,先在州署前開挖端州第一口水井,后又選定六處地址,親力親為與百姓一同勞作,成功打出七口水井,困擾已久的瘟疫問題得以解決。百姓感念其恩,將這些井稱作“包公井”。直至今日,肇慶城內仍留存著三口包公井。安徽合肥包公墓志銘也記載了他“端州為民掘井取水”的功績。
端州北部有瀝湖,每逢雨季,北嶺山洪水傾瀉而下匯入湖中,加之西江水位上漲,瀝湖積水無法及時排出,周邊地區常被淹沒,百姓流離失所。
包拯組織百姓挖深前瀝、后瀝渠道,拓寬河道以增強排水能力。新增耕地被設為“官地”,他鼓勵百姓開墾,并明確參與者可優先以官價購地種養,收獲時用農作物抵費。此舉讓端州掀起排瀝屯田、發展農業的熱潮。挖深渠道過程中,包拯因勢利導,將地勢高處用作稻田、菜地、林地,低洼地方開辟為魚塘、荷塘。此法一舉兩得,既解決了瀝水問題,又擴大了耕地面積,為百姓增加了收入。這種以發展經濟為根本的“屯田法”迅速改變了端州因水患致貧的面貌,開珠江三角洲“桑基魚塘”之先河,更為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西江洪水是端州的巨大威脅。包拯延續前人筑基圍的工程,將護城堤圍繼續向西延伸至龜頂山下,和新城墻相銜接,封堵了三榕峽附近江面的入口,將西江水攔截于南邊的河道。這一舉措既完善了防洪排澇體系、增強河湖調蓄能力,又增加了大量可耕種土地,惠及廣大民眾。
包拯的治水規劃和設計思路極具前瞻性,為后世防洪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后人在此基礎上,不斷修筑堤壩,加強防洪設施建設,逐漸形成較為完善的防洪體系。如今,西江岸邊堅固的堤壩,承載著包拯當年治理水患的心血,他的治水精神也激勵著后人不懈奮斗。
任端州知州期間,包拯寫下《書端州郡齋壁》,并將其題于郡守府墻壁上,時刻警醒自己堅守廉潔底線,做清正官員。
北宋時,端州盛產端硯,其既是文人墨客鐘愛之物,也是朝廷貢品。包拯得知前任官員常借職務之便額外多征端硯,便決心整治這一亂象。他嚴格按朝廷規定數額征收,絕不允許違規多拿。離任時,百姓挑選精美端硯相贈以表敬意,包拯堅決拒絕,兩袖清風離開端州。
包拯在西江地區的治理,從根本上改善了民生,維護了社會穩定。飲水上,百姓喝到清澈井水,疾病發生率大幅下降,社會更安寧;防洪上,“筑堤防洪”等舉措有效減少水患頻率與危害,守護百姓生命財產安全。這些治理舉措還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動力,百姓得以安居樂業,農事漸興。此外,包拯引導民眾開渠鑿池,改造瀝湖,屯良田、備耕耘。在他的治理下,端州經濟持續向好,貧困落后面貌得以改變。
包拯在肇慶從政期間展現出的廉潔自律精神,成為“清廉如水,正氣如山”的傳世典范。“端州三年任,不持一硯歸”,正是包拯清廉自律、廉潔奉公為官品格的生動寫照。他的勤政廉政為當地官員樹立了榜樣,改善了端州的政治環境。
作者:張裕賢 黃曉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