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也是法治政府建設關鍵之年,一年來,縣行政審批局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依法行政,扎實開展法治政府建設工作,現將我委2021年度法治政府建設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強化組織保障
我局高度重視法治政府建設工作,積極推進依法行政,為加強對法治政府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成立縣行政審批局法治政府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局長黃瑞發任組長,副局長賴俊全、楊海龍任副組長,彭曉晴、楊國斌、劉麗華為成員,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重點抓、責任股室具體抓的良好局面。我局嚴格落實第一責任人責任,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法治政府建設工作,對法治政府建設年度重點工作作出了具體部署并進行了任務分解到具體股室,確保工作落實到位。
二、全面履行依法行政職能
1.率先在全省完成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工作。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連續召開多次專題工作會議,研究人員、事項劃轉,大力度推動行政審批局組建。我縣在全省、全市最早完成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最快完成人員劃轉、最快完成事項劃轉、最快核發“行政審批局”許可的證照,得到了省、市高度認可,在全市工作推進會上作了典型發言。同時,強化與相關行業部門的“審管聯動”,印發了《大余縣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行政審批運行管理辦法》,建立了“審管分離”、“審管互動”的工作格局。截至目前,縣行政審批局已累計辦理業務2201筆,發出證照1392張,聯合開展現場勘察30多次。
2.扎實做好縣、鄉、村三級政務服務體系建設。一是推動縣本級政務服務標準化建設。借助縣行政審批局順利組建的東風,開展全縣政務服務網事項與全省統一行政權力清單梳理匹配,完成省權責清單管理系統事項認領,梳理并公布縣行政審批局可實行告知承諾制證明事項目錄清單16項。二是推動鄉鎮便民服務中心機構、人員、事項承接全面到位。落實“三集中、三到位”要求,梳理編制了《大余縣鄉(鎮)綜合便民服務中心規范化建設項目清單》、《大余縣鄉鎮便民事項通用目錄清單及辦事指南》,規范了鄉鎮服務事項及辦事流程,推動社保、醫保、民政等高頻服務事項全部進駐綜合便民服務中心。同時推動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場所建設,目前左拔鎮基本完成對原有場地的裝修,浮江鄉便民中心新大樓已完成80%工程量,青龍鎮便民服務中心新址已開工建設,新城鎮綜合便民服務中心正謀劃搬遷新址。三是推動村(社區)幫辦代辦服務全面落地。全縣119個村、社區已實現便民代辦點全覆蓋,全面梳理規范,形成了統一村(社區)政務服務事項清單46項。
3.重點攻堅審批程序優化。一是抓流程再造。對劃轉的180項事項進行全面梳理,精簡一切不必要的審批流程。取消了原來需要窗口工作人員、股室負責人、單位分管領導、主要領導層層審核簽字的繁瑣流程,充分授權股室負責人,除特殊情形需報局長辦公會集體討論外,常規情形改由股室負責人審核即可辦理,由承諾件改為即辦件,原來需要2-5個工作日的審批事項,當場即可辦結。二是抓材料精簡。按照“能減則減,能并則并”的原則,全面壓減事項材料,劃轉的180項許可事項初步精簡各類審批材料近100項,比如:對交通領域辦理營運車輛道路運輸證配發事項,由原來的車輛技術等級報告、車輛技術綜合性能檢測報告及安檢報告壓縮成一張安檢報告單。三是抓好容缺審批。在落實好省、市“容缺審批+承諾制”的基礎上,結合縣里實際,推動許可事項更快辦結,對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審批等11項低風險及形式性審批和政務服務事項實行直接豁免、告知承諾制、備案等方式,有效提高審批效率,降低了企業審批門檻;在企業開辦過程中,探索建立企業住所容缺承諾制,建立負面清單,減少不必要證明材料,縮短辦理時間。四是抓好辦理時限壓縮。在全面對標省、市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壓縮工程項目領域、企業開辦等方面辦理時限。如,企業開辦登記注冊時間壓縮至0.5個工作日,企業簡易注銷登記公告時間由原來的45天壓縮至20天,今年以來,全縣新設立企業543戶,辦理企業注銷登記161戶,其中簡易注銷104戶。
4.著力降低企業群眾辦事成本。聚焦優化營商環境,采取有力措施,降低企業和群眾辦事成本。一是實行公章刻制免費。今年起,對大余縣范圍內注冊登記的新開辦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不含個體戶)實行首次刻制公章免費服務,所需費用200元由縣財政保障,切實降低企業開辦成本。上半年,全縣共有202家企業享受免費刻制印章政策,為企業減負超4萬元。二是開展“免費復印”和“快遞免郵”服務。在縣行政審批局辦事大廳實行材料復印不收費,證照郵寄免郵費,減少企業群眾跑動,切實便民利民。三是優化窗口繳費方式。開通手機支付寶、微信掃碼繳費功能,推進非稅收入收繳電子化和電子票據管理改革,全面推廣使用財政非稅電子票據,實現辦證繳費線上支付。四是優化中介服務。把55類中介服務全部轉移到省網上中介服務平臺系統進行辦理,項目業主通過“網上辦”方式選取中介服務,實現中介選取“只跑一次”;中介服務機構只需到省網上中介服務平臺系統參加報名、搖號,真正實現了“一次不跑”。
5.深化數字化政務服務改革。一是完善“贛服通”大余分廳建設。已上線本地特色服務事項284項,省(市)545條,依申請個人辦理事項93條,法人辦理事項174條,上線無證辦理事項6條,惠企政策兌現服務事項22條,無證辦理專區、惠企服務專區、不見面審批專區已全面開設,讓群眾掌上辦事觸手可及。二是依托全省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和省“住建云”平臺,整合了投資項目審批各階段涉及的審批事項和公共服務事項共38項,目前已累計受理辦結285件;三是強化不動產登記政務服務一體化平臺功能,將不動產登記事項集中在1個窗口辦理完成,制作統一的申報材料目錄清單、辦事流程圖和服務指南,實現不動產登記、交易、合同網簽等事項“一窗受理,集成服務”,推動不動產登記提速增質。今年以來,一體化平臺辦件量485件。
6.完成新政務服務中心搬遷改造。新政務服務中心占地面積4.1萬平方米,其中主樓7000平方米,附樓2000平方米,共進駐窗口單位25家,設置窗口120余個,納入辦理的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項目800余項,為企業和群眾提供集中、精簡、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政務服務。
三、存在問題
一是優化營商環境相關機制不夠健全。我縣雖然出臺了優化營商環境等各項政策文件,但在安排部署、細化分工,明確職責,系統推進安商服務有序實施方面還有差距。相關部門的任務清單,責任清單制定不及時,各部門具體職責還未落實,工作推進不夠系統深入。比如在縣域營商環境監測評價過程中,部分部門在思想上不夠重視,認為營商環境與自身關系不大,支持配合力度不夠,給此項工作帶來難度。
二是惠企政策宣傳不到位。我縣惠企政策的公開形式單一,市場主體知曉率不高,尤其在執行層面還存在不及時、不到位等突出問題,極大地抑制了政策的有效發揮。各項行政許可、證照辦理政策宣傳力度不足,特別是稅收優惠政策宣傳力度不足,營改增有關政策措施、操作辦法等方面指導不足,行政許可指南信息更新不及時、自助設備少。
三是主動服務意識不強。少數窗口工作人員的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在服務過程中還存在態度生、冷、硬現象,服務不夠耐心,特別是解答咨詢時不夠詳盡。主動解決群眾和企業的實際困難做的不夠,大部分時間都是“被動式”服務。
四、下一步打算
1.聚焦改革試點工作。把持續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工作作為重點任務,集中整合、全面融合,切實深化改革成果。一是深度融通審批業務。對劃轉到縣行政審批局的180項行政許可事項,再次進行精細化、顆粒化、標準化、場景化梳理,堅持依法行政,嚴格審批程序,確保審批服務便利化、權力運行規范化。二是深度簡化審批流程。對已劃轉的180項審批事項開展減環節、減材料、減證明、減時間、減跑動、減費用、增強透明度等“六減一增”專項提升行動,再造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能,逐項編制標準化工作規程和辦事指南,推行一次告知、一表申請,不斷簡化優化審批流程。三是深度融合行業部門審管互動。完善縣行政審批局和相關職能主管部門的業務互動機制、工作協調機制和審管互動信息共享機制,建設政務管理平臺,實現審批信息互動共享,強化事中事后監管。
2.強化線上線下建設。一是高標準建設線下服務網絡。圍繞“零距離,貼心辦”的服務理念,加快設立幫辦代辦中心,加快推進“全產業一鏈辦”改革。二是高質量完善線上服務網絡。一方面,依托“贛服通”4.0建設,加快線上服務迭代升級,進一步完善服務功能;另一方面,優化線上事項服務流程,讓上線的事項真正可辦理,讓群眾觸手可及、觸手可辦,實現掌上辦、信用辦、無證辦、一鏈辦和跨區辦。
3.深化政務服務機制。一是健全完善服務標準體系。健全并落實首問負責制、一次性告知制等窗口服務制度,按要求開展好錯時延時服務、幫辦代辦、預約服務、上門服務等便民服務。二是建立業務培訓體系。加強對窗口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和素質教育,定期開展政務公務禮儀培訓、業務培訓,不斷提高其政治思想素質和業務工作能力。三是完善“好差評”評價體系。全面完成“好差評”系統建設,實現窗口全覆蓋,并將數據實時共享,把政務服務“好差評”情況納入個人績效考評,建立差評和投訴調查核實、督促整改和反饋機制。四是健全考核監管體系。建立健全窗口考核辦法,對窗口工作人員進行月度評比和年度考核,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
大余縣行政審批局
2021年11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