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來,全省應急管理系統攻堅克難、守正創新,應急管理實現從“事后應對”向“事前預防”、從“單打獨斗”向“協同作戰”、從“人工依賴”向“數據智理”的跨越,交出一份厚重的“安全答卷”。
風險防控更精準
五年來,我省立足大安全大應急框架,積極推動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以防為主”的應急管理組織體系、責任體系、制度體系初步建立。尤其聚焦“風險—隱患—災害事故”這一邏輯鏈條,運用系統思維、科技手段、制度措施,構建起風險源頭預防、辨識管控、監測預警、會商研判,隱患動態排查、閉環整改、復核驗收、專項整治等覆蓋全災種全過程全方位的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體系。
風險辨識管控方面,全面完成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任務,應急管理、水利、林業等29個行業部門,組織2萬余名專業技術人員和27.5萬余名干部群眾,歷經三年多時間,普查獲取災害風險要素數據2000多萬條,編制形成776個精細化的單災種和綜合評估與區劃圖,首次摸清了全省災害風險底數,為打好災害防治主動仗提供了“風險地圖”。
隱患專項整治方面,扎實開展治本攻堅三年行動,緊盯道路交通、自建房、城鎮燃氣、電動自行車、人員密集場所動火作業、建筑保溫材料、暢通“生命通道”等群眾身邊風險,扎實開展“一件事、全鏈條”的深度整治,糾治重大隱患7.9萬條。
“十四五”時期,全省礦山、危化品、煙花爆竹、金屬冶煉、建筑施工等高危行業領域事故死亡人數均大幅下降;道路交通、消防、文旅、燃氣、涉水等公共領域“防”的工作明顯加強,人民群眾居家生活更安心、交通出行更順心、暢游江西更舒心、干事創業更放心。
應急準備更充分
五年來,我省積極支持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轉型升級,爭取國家消防救援機動隊伍駐贛力量增編達3倍,建成市縣兩級全覆蓋的專業森林消防隊114支,率先推動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分別組建不少于30人、10人的應急救援隊伍,支持建設藍天、雄鷹等177支7000余人的社會救援隊伍。同時,打造涵蓋1個應急救援專用機場和150處直升機臨時起降點,能夠統籌調度使用36支航空救援隊伍39架飛機的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全省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空天地一體的應急救援力量體系初步形成,總數達31萬人。
實施總投資17.4億元的自然災害應急能力提升工程,一次性為基層配備預警指揮、基層防災、航空應急等三個方面9萬余臺套應急救援裝備。省級綜合應急救援裝備物資儲備庫項目主體工程基本完工,市縣兩級建設救災物資儲備庫123個,設置1585個鄉鎮級和1.4萬余個村級物資儲備點,全省常態化儲備生活類救災物資288萬件套,建設應急避難場所2216處。
隊伍強、裝備硬,“打仗”就更有底氣。健全應急救援隊伍練兵比武、實戰演練等常態化制度,與周邊6省、11家省直單位和企業簽訂合作機制,強化跨區域跨部門跨隊伍應急聯動。
救援救助更高效
五年來,我省堅持以預案體系建設為牽引,組織制定修訂應急預案17萬余個。扎實推進各級應急指揮部建設,不斷健全指揮調度、值班值守、信息報送等工作機制,全年365天、每天24小時都有近800名應急管理工作人員為人民群眾“守夜放哨”,各類救援隊伍也始終枕戈待旦。
實戰中,我省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戰法,就是更加注重力量預置、物資預撥、戰術預備,更加注重風險預警和應急響應聯動,更加注重人員提前避險轉移,更加注重“小火重兵、一次奏效”,把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實處。2022年,贛州市贛縣區發生“10·17”森林火災,我省首次啟動四級森林火災應急響應,首次跨省調動增援隊伍,組織大兵團6212人聯合作戰,首次3架飛機高效地空聯動,各類救援隊伍向險而行、奮勇撲救,經過4天鏖戰,成功撲滅火災。救援隊伍返程歸建時,群眾自發送別,點贊我省應急力量關鍵時刻靠得住。
“十四五”期間,全省按照“十有”標準集中安置受災群眾近3萬名,累計撥付中央和省級冬春救助資金12.32億元、救災物資16.97萬件,完成因災倒損房恢復重建4807戶,許多受災群眾搬進新家,開啟嶄新生活。
保障支撐更有力
五年來,我省堅持依法治安,修訂《江西省安全生產條例》《江西省消防安全責任制實施辦法》等一批法規規章,出臺固本強基提升本質安全水平“1+7”政策文件、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50條具體舉措,制定安全生產標準9件,地方性應急管理法規制度體系不斷完善。
科技賦能縱深推進科技強安專項行動,189家危化品重大危險源及重點監管危險工藝企業、243座非煤礦山(含尾礦庫)、424家煙花爆竹企業全部接入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系統,處理監測預警信息451萬余條;建成省智慧應急綜合應用平臺,實現與公安、交通、文旅、水利、林業等部門數據資源共享,構建集應急指揮專網、370MHz窄帶無線通信、4G單兵、衛星通信等于一體的應急指揮通信“一張網”,打造江西應急AI大模型基礎框架1.0,實現“一屏觀全域、一網連全省、一腦統全局”,以新質生產力鍛造應急管理新質戰斗力。
安全宣傳與實踐“雙六進”,創新打造“安全屋”“安小宣”等特色品牌和安全應急主題影院、公園,廣泛組織有課本的安全培訓、無腳本的應急演練,“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的氛圍日益濃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