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密西沙加市首次點亮中秋夜市,尼泊爾中國文化中心在品茗賞月中話團圓,巴西圣保羅嘉年華上中國文化愛好者踴躍登臺————這些跨越山海的美好場景,生動詮釋了中國的傳統節日正以開放而溫暖的姿態,演變為一場連接世界的文化盛典。
承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統節日是一座“精神富礦”,當它們突破地域限制,成為全世界的共同體驗時,這種文化“出海”破圈的背后,究竟藏著怎樣的傳播密碼?
文化“出海”,核是情感通達。中秋打動洋觀眾的,不是五仁抑或是蓮蓉的配方,而是“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的共情。無論膚色、語言、信仰,對“團圓”“思念”“時間流逝”的感知是相通的。文化出海,首先要學會講述能夠引發共鳴的人類共同故事。文化“出海”的核心不是符號的搬運,而是情感的聯結。任何傳統節日的對外傳播,如果不能找到與人類普遍情感的對接點,就很難真正落地生根。把節日還原到全人類共同價值的表達,才能先讓人“心動”,再讓人“想了解”。否則,龍舟再華麗、菊花再清雅,也只是景觀櫥窗。
文化“出海”,貴在在地創新。中秋在海外呈現出多樣的在地化形態——意大利甜點師將蜂蜜和核桃揉進月餅,新西蘭奧克蘭街頭用投影演繹嫦娥玉兔。這些實踐揭示了一個規律:傳統節日的海外傳播,貴在“傳統不泥古,創新不離魂”。一味固守原貌往往難以實現跨文化共鳴,而失去內核的創新又會流于形式。成功的文化“出海”,不是照搬復制,而是融入當地、實現“在地化生長”。
文化“出海”,贏在雙向奔赴。傳統節日“出海”最深刻的變化,是從文化展示轉向文明交流互鑒。越來越多的外國藝術家、社區組織主動參與中秋策劃,將本地文化元素與中國傳統相融合,實現“共創”或“二創”。這種雙向適應與共創,標志著文化傳播范式的根本轉變:真正的文化影響力,不在于輸出了多少符號,而在于能否激發共鳴、參與和再創造。文化“出海”不是“送出去”,而是“被接納”;不是展示櫥窗,而是建立對話。
中華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國文化從“展示”走向“對話”,從“被看見”到“被認同”,本質上是一場關于“如何講好人類共同故事”的實踐——它需要情感的共鳴、創新的表達,更需要以開放姿態,擁抱每一種文明對美的詮釋。
未來,期待更多中國傳統節日能以文明互鑒為舟、以人間煙火為帆,駛向世界心靈的遼闊港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