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遼寧本溪老邊溝景區(qū)明確禁止游客撿拾楓葉,引起不少討論。有人支持,認為保護生態(tài)勢在必行;也有人感到疑惑:禁止采摘可以理解,為什么不能撿楓葉呢?這場討論折射出“撿秋”背后的復雜處境與認知分歧,親近自然,“欣賞”與“掠奪”的邊界究竟在哪里?
什么是“撿秋”?原本指秋收后農人在田間收集遺落的作物,如今,它演變?yōu)槿藗冏哌M山野撿拾落葉、采摘野果的戶外活動。“撿秋”之所以流行,正因它如同“開盲盒”,處處驚喜,是與季節(jié)的不期而遇。可當“撿秋”的腳步越走越遠,一些不當行為卻讓浪漫變了味,也讓“撿秋”成了“傷秋”。
有的傷生態(tài),有人折斷樹枝、刨挖根系,一地狼藉,導致山林幾乎被薅禿,原本供鳥獸覓食的野果被一掃而空,打破局部生態(tài)平衡;有的擾秩序,部分人無視“私人林地”“果園承包”等標識,擅自闖入采摘,引發(fā)多起財產糾紛;還有人誤食有毒野果,安全事故時有發(fā)生。
回到“禁撿令”這件事,爭議的核心是“一片楓葉該不該禁”。片葉雖不足道,但當成千上萬的游客都帶走“一片”時,不經意便會對當地的生態(tài)循環(huán)造成極大破壞。當下“撿秋”的“尷尬”也正在于此:親近自然本無可厚非,但如果缺乏對生態(tài)邊界的認知,大規(guī)模一擁而上的熱潮,很容易變成無意識的掠奪、傷害。
其實,將秋天帶回家,不等于將落葉、野果帶回家。將美好的風景與體驗裝在心里,把秋日的驚喜與樂趣帶回家,更為文明、浪漫。學會欣賞而非占有,這才是對自然更深情的致敬。
當然,面對“撿秋”存在的問題,“一禁了之”不是長久之道,更優(yōu)選擇是,禁不如疏,既要守住生態(tài)保護的底線,也應為公眾提供親近自然的“正確打開方式”。
對景區(qū)和管理部門而言,不妨多些“換位思考”的疏導。比如,鼓勵景區(qū)聘請植物學家或經驗豐富的向導,開辟專門路線,帶領參與者在安全、適宜的環(huán)境中暢快體驗;倡導相關旅游機構開發(fā)新型文旅產品,引導游客在生態(tài)可承載范圍內收集、用好大自然的饋贈。對游客而言,也需多些“生態(tài)共情”的自覺。秋日的五彩斑斕,不能毀于一己之私,不能讓不當行為壞了環(huán)境。
“智”理有方,才更有為。變堵為疏,說到底,是將管理思維轉化為服務思維。因為,豐收畫卷的每一幀五彩斑斕,都屬于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莫讓“撿秋”成“傷秋”。內心豐盈,遠比野果滿筐更值得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