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煉“藥匠芯” 融鑄“紅醫魂”
——贛南創新與轉化醫學研究院以高質量黨建賦能高質量發展紀事
□李鑒宇 羅斐 謝一鳴
贛南革命老區,是一片浸潤著歷史榮光的紅土圣地。扎根于此的贛南創新與轉化醫學研究院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用蓬勃的創新力量,不斷擦亮“紅醫魂·藥匠芯”黨建品牌,構建起“黨建強、人才聚、科研興”的良性生態,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頭雁”領航 打造紅色引擎
堅強有力的黨組織,始終是凝聚力量、攻堅克難推動各項事業發展的“領頭雁”。
時光回溯到2021年,李紅良教授帶領團隊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毅然投身革命老區建設,聯合章貢區人民政府與贛南醫科大學共同創建贛南創新與轉化醫學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致力探索一條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推動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的新路。
擔任研究院院長的李紅良在研究院創立之初,不僅牽頭整體規劃和戰略布局,更以身作則、奮戰一線,與團隊研討技術路線、推進項目落地。在他的示范引領下,研究院從無到有、快速成長,凝聚起一支高水平科研隊伍,構建了覆蓋基礎研究、技術開發與產業轉化的全鏈條創新體系,為革命老區注入強勁的科技動能。
研究院黨委成立后,突破體制壁壘,創新推動黨組織與業務領導班子“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將暫無行政級別但學術造詣深厚、戰略眼光突出的院長李紅良和執行院長張鑫等學術專家型領導吸納進黨委會,推動黨建與科研“一盤棋、一體化”,顯著提升治理效能。
有了黨組織的引領,研究院各項事業穩步推進、持續向好。其中,模式動物工程研究中心已發展成為全國重要的模式動物供應與服務基地之一,累計為國內5000余家科研單位提供了疾病動物模型服務,為2000余家國內科研單位和企業提供了產品功能驗證服務。
“最初沒想到黨建能如此深度融入科研管理,”張鑫說,“但實踐證明,正是黨委把方向、管大局的作用,保障了我們在重大決策中不偏航。”
目前,研究院黨委設有黨委委員4人,配備了黨委副書記、專職組織委員,下設5個黨支部,由平臺負責人擔任支部書記,業務骨干與學生黨員擔任支委,實現黨組織與科研團隊的深度嵌合。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硬的“頭雁”隊伍已然形成。
“我們把業務骨干吸納進黨委(黨支部),不是掛個名,而是要真議事、真決策,切實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研究院黨委書記曾小英介紹說,“黨委每月召開黨建工作例會,將年度計劃分解為可量化、可落地的月度任務,確保黨建與科研同部署、同落實。”
黨建賦能 聚力科技攻堅
巍巍云石山,清清紅井水。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研究院副院長張曉晶凝視著革命先烈的照片,感慨道:“每一次紅色研學都是一次精神洗禮,讓我們更加堅定科研報國的初心。”
這是研究院“行走的紅色課堂”系列活動的一幕。研究院黨委始終堅持“為科學注入紅色基因,用科技服務健康中國”的辦院宗旨,充分利用贛南豐富的紅色資源,組織黨員參觀革命遺址、博物館與警示教育基地,開展重走長征路等實踐活動,讓“紅色熏陶”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感悟。
研究院黨委嚴格執行中心組學習與“第一議題”學習制度,創新“主題學習+特色專題”學習模式。在深學篤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聚焦聚力攻克生物醫藥領域“卡脖子”技術難題開展專題研討,促進理論學習與科研實踐深度融合。
除了走出去,研究院還創新內部教育機制,建立“黨建十分鐘”學習制度。各中心在業務會議前抽出十分鐘,由支部書記或黨員骨干領學國家最新政策、行業動態和研究院規劃,將文件精神轉化為科研行動清單。
“‘黨建十分鐘’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國家需求-院校地規劃-個人貢獻’的價值鏈條,也讓我們明晰自己的研究工作在國家戰略中的位置和作用。”學生黨員黃瀟瀟說。
“最近一次‘黨建十分鐘’,我們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論述。”特聘教授、院長助理劉慧在支部學習會上說,“科研工作者要聚焦‘四個面向’,把論文寫在紅土大地上。”劉慧身兼數職,不僅帶領團隊深耕基礎研究,還致力深化研究院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
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高質量黨建最終轉化為攻堅克難的澎湃動力。
在研究院創新藥物研發中心,一場技術攻關正持續推進。團隊在開發設計抗NASH新分子時,在關鍵的藥物篩選環節接連受挫。這一問題在創新藥物研發黨支部會議上提出后,黨員張金泉主動站出來:“讓我試試。”
那段時間,張金泉經常忙得忘記時間,回過神來天已大亮。他借助AI探索新的藥物篩選體系,組建AIDD平臺。測試不同的算法和模型,分析海量數據,一次次失敗,一次次重來……最終,他牽頭完成了AI篩選體系建設,將藥物篩選活性命中率提高了2倍以上。
“把支部建在項目組上”成為研究院攻堅克難的制勝法寶。在承擔國家重大課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任務時,同步組建項目攻堅黨組織,通過設立黨員示范崗、先鋒崗,開展“揭榜掛帥”行動,引導黨員在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中打頭陣、當標桿。
“黨建做實了就是生產力,做強了就是競爭力,做細了就是凝聚力。”曾小英說,研究院創新實施“五聚焦五融合”工作法,聚焦理論武裝、組織優化、隊伍培育、業務創新、活動增效,推動黨建在思想、組織、能力、業務、活動五個維度與科研全面融合。
錘煉作風 筑牢人才根基
“科研人員的孩子入學問題解決了!”這一好消息在研究院微信群里迅速傳開,引來一片點贊。此前,幾位新引進博士反映了子女入學難題,曾小英出面協調,積極與地方政府溝通對接,最終推動問題快速妥善解決。
贛南是“蘇區干部好作風”和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形成地。研究院黨委將好作風弘揚在新時代,制定《密切聯系群眾實施方案》,建立“三張表一宣貫”工作機制,依托問題收集、問題督辦、落實反饋三張表實現閉環管理,并通過“黨建十分鐘”定期做好宣傳貫徹工作,辦理結果反饋、職工關心關切的重大事項,切實將黨的宗旨轉化為服務職工群眾的實際行動。
黨委委員聯系黨支部、聯系博士教師制度,更是拉近了黨組織與科研人員的距離。每個黨委委員都定點聯系1至2個支部和若干名高層次人才,定期開展談心談話,及時了解并回應大家的訴求。
研究院黨委還推動行政部門進一步優化服務機制,通過精簡會議、主動征集各中心需求以及解決“急難小事”等務實舉措,減輕科研人員的事務性負擔。這樣,就讓科研人員從行政協調、日常瑣事中輕松“解綁”,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科研攻關中。
如今,走進研究院展廳,一系列科研成果令人矚目:抗抑郁癥新藥獲得美國FDA上市批準;獨立研發的貓心肥、犬心衰兩個1.1類原創新藥即將進入臨床階段;開發高端寵物功能性食品200余種……這些實實在在的成果,不僅是科研實力的體現,更是黨建賦能的結果。
“紅醫魂·藥匠芯”這一黨建品牌,已深深融入研究院的文化內核,成為指引發展方向的精神旗幟,推動研究院培育了一批兼具家國情懷與創新能力的科技人才,促進了多項重大科研成果轉化落地,為加快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贛州篇章不斷貢獻著“匠芯”力量。
來源:贛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