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以來,我市對標深圳公共服務規則規制,優化公共文體設施便民服務機制,將資金保障與機制創新深度融合,從“空間拓展”“時間延伸”“數字賦能”三大維度發力,讓公共文體服務從“有”向“優”加速升級。
伴隨我市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腳步,人們對于健康文化的需求也水漲船高。與此同時,現有體育文化場館由于資源分散,部分場館使用率不高與群眾健身閱讀難覓去處的矛盾更加凸顯。為此,我市將原本分散在不同層級、不同部門、不同主體的文體資源統籌集約利用,面向社會開放共享。首批開放共享的91所公共體育場館和城區105所公辦中小學校體育場館,向居民敞開大門變得“活”起來、“火”起來。19個公共圖書館自今年7月起延時開放至21:00,備考期間更是延長至23:00,日均服務4.72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15.14%。
盤活存量與做大增量“雙管齊下”。我市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拓展“嵌入式”公共文體便民服務空間,把服務延伸至群眾“家門口、工作地、活動圈”。2025年度,全市計劃新建口袋體育公園36個、改建30個、更新增設體育健身場地設施點位101個,加快打造“家門口的運動客廳”,讓城市“金角銀邊”成為市民健身的“幸福角落”。推進學校體育“微空間”改造,首批納入的贛州一中、三中、四中、十一中4所中學將教學樓過道、樓前空地改造成乒乓球場、羽毛球場,讓學生課間就能享受運動樂趣。在中心城區機場、醫院、政務服務中心等人流密集場所設立12個圖書借還柜,7個24小時“城市書房”已在章貢區、信豐縣、瑞金市、興國縣等地投用,6個新建書房正加快建設,公共閱讀打破時間、空間限制,從“定點定時”向“隨時隨地”轉變。
我市以數字賦能推進公共文體服務提質增效,統籌專項資金支持“i運動”平臺建設。目前該平臺已接入155家免費場館,集成“一鍵查詢、訂場、支付、導航”功能,構建起覆蓋城鄉的“15分鐘健身圈”數字地圖。市圖書館正依托微信小程序搭建網借平臺,實現免押金“微信秒辦證”和線上圖書借閱、查詢續借等功能,并同步建設覆蓋中心城區的“圖書網借快遞到家”服務,市民可足不出戶借閱圖書,真正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