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最終要體現到增進人民福祉、促進共同富裕上。公共服務關乎民生、連接民心,加快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努力使京津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的應有之義。只有在協同發展中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堅持“致廣大而盡精微”,才能推動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實現均衡配置,持續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三地聚焦群眾需求、回應百姓關切,同心協力、相向而行,在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上不斷突破,大大提升了人民群眾觸手可及的民生溫度。
在交通領域,京雄城際鐵路、京唐城際鐵路、津興城際鐵路等相繼建成通車,“軌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建成。京津冀區域內高鐵總里程由2013年的1284公里增至2024年的2669公里,實現對區域內所有地級市的全覆蓋,打造了京津冀“1小時交通圈”。
在生態領域,三地聯防聯治,攜手治污。2024年,京津冀PM2.5年均濃度與2013年相比降幅超六成,優良天數大幅增加。強化重點流域協同保護,拓展跨界河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水環境消除劣Ⅴ類斷面,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均動態達到“十四五”國家目標要求。
在教育領域,三地聯合制定教育協同發展行動計劃,通過資源共享、師資交流、合作辦學等方式,推進基礎教育共建共享,探索高等教育協同創新,促進職業教育融合發展,高水平推進跨區域高校發展聯盟、職教集團(聯盟)、教育共同體建設,教育合作實現整體上的提質增效。
在社會保障領域,京津冀社保卡成為便利三地居民的超級通行證,已實現44項人社服務事項“一卡通辦”、6.4萬余家醫療機構就醫費用“一卡通結”、3900多條交通線路“一卡通乘”、193家旅游景區“一卡通游”、193家圖書館“一卡通閱”,三地“同城化效應”越發明顯。
但也要看到,推進京津冀公共服務共建共享依然存在一些壁壘,如公共服務的制度、標準尚不統一等。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可從以下方面著力,加快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讓三地群眾享受到越來越多協同發展的紅利。
第一,提升公共服務合作機制和政策銜接水平。京津冀公共服務涉及領域廣、利益主體多。受三地經濟發展等因素影響,京津集聚了大量的優質公共服務資源,河北與京津之間存在一定差距。需破除隱性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健全區域整體合作協調機制,解決管理機制、合作機制、基礎設施、布局調整等問題,推進京津冀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深度和廣度拓展。
第二,協同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鞏固擴大三地人社部門在人才共引共育共享、人力資源服務協同、和諧勞動關系共建等方面成果,發揮國家公共就業服務區域中心作用,推動區域政策協同、機制聯通、信息共享和服務升級,深化勞務協作,促進勞動力要素有序流動,提高公共就業服務均衡化優質化水平。
第三,聚焦重點民生領域持續突破。深化區域內高校師資隊伍、學科建設、成果轉化等方面合作,協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完善社保協同經辦模式,建立健全京津冀社保數據共享機制,做好社保關系轉移、跨省資格認證等相關服務。有序推動京津養老項目向河北具備條件的地區延伸布局,支持相關地區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
第四,發揮雄安新區在公共服務建設領域的示范引領作用。高標準配套建設教育、醫療、養老等優質公共服務是雄安新區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探索優質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新模式和公共服務供給新機制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具備條件的河北環京地區,可參考相關經驗和做法,打造三地公共服務共建共享試點,優化重點區域公共服務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