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在天津大學建校13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全體師生回信,殷切希望學校在新起點上“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深化教學科研改革,加強基礎研究和科技攻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貢獻”。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視和對天津大學的親切關懷,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和天津大學辦學治校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10月20日至23日召開的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統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我們要切實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和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轉化為一流大學建設的生動實踐,書寫“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建設新答卷。
一、深刻領會新起點上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的重大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事業和科技事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充分認識科技的戰略先導地位和根本支撐作用,錨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新起點上,我們要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高度,深刻認識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的重大意義,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大力推進教育現代化。
堅守興學強國初心,以更強的使命感服務復興偉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教育越來越成為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贏得戰略主動的關鍵因素”。130年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自天津大學的前身北洋大學發端,“興學強國”成為中國高等教育與生俱來的精神追求。從“教育救國”“科教興國”“教育強國”一路走來,中國高等教育見證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我們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著眼長遠看教育,充分思考和認識教育所處的歷史方位、所面臨的復雜環境、所肩負的嶄新使命;牢牢把握教育的基礎性地位、科技的驅動性地位、人才的主體性地位,促進三者相輔相成、協同發力;主動對標對表謀劃學校改革創新政策舉措,抓緊抓好教育強國建設重點任務推動落實,全方位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偉大事業。
發揚歷史主動精神,以更強的責任感發揮引領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為國家創新體系和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中堅力量,應當心懷“國之大者”,發揮引領作用,努力成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搖籃、創造先進科技和思想文化的前沿陣地、匯聚戰略科學家和中青年學術骨干的重要平臺、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橋梁紐帶,發揮好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功能。天津大學作為黨和國家長期重點建設的一流大學,必須更加深刻認識建成教育強國是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先導任務、堅實基礎、戰略支撐,更加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發揮好“國家隊”的高水平人才培養主陣地、基礎研究主力軍、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努力在新征程上做榜樣、當先鋒。
保持百舸爭流姿態,以更強的緊迫感推進任務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今天,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當前,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圍繞高素質人才和科技制高點的國際競爭空前激烈。現在距離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目標越來越近,我們正處在教育強國建設“打基礎”“利長遠”的關鍵階段,相關改革已經步入深水區,很多問題既拖不得也等不起。我們要以百年樹人的戰略眼光和百舸爭流的奮斗姿態,自覺運用科學規律,以綜合集成的系統觀和重點突破的成效觀,全面推動思想觀念、工作方式、規劃方法、評價機制的轉變,以試點為引領,聚焦重大關鍵問題,先立后破、破立并舉,推動政策、資源、機制有效集成,形成從系統謀劃、組織實施、總結推廣到完善制度的全鏈條,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把教育強國戰略圖景轉化為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和具體成效。
二、始終堅持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建設的正確方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堅持把教育作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作出全局謀劃和系統部署,為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新起點上,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為指引,我們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堅持不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牢把握教育的“三大屬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教育強國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努力培養更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堅定不移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時刻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上來,把辦學目標同國家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把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貫穿辦學治校全過程各領域。自覺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從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獲取力量,在新的趕考征程上永葆自我革命精神,切實把學校建設成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堅強陣地,堅決辦好讓黨中央放心、讓人民滿意的世界一流大學。
堅持不懈錨定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強化教育對科技人才的支撐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我們要將“為黨分憂、為國擔當”作為謀劃學校創新體系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大戰略上辦學治校,匯聚一切有利于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要素和科教資源,將辦學實踐深度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進程中。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更加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目標、戰略任務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努力為國家競爭力賦能、儲能、提能。更加充分發揮驅動科技進步、培養創新人才的戰略使命,挺膺擔當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責任,推動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科技研發的創新與變革,切實培育壯大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加快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
堅持不懈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在新起點上跑出教育加速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是一個系統性躍升和質變,必須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要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制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思想觀念束縛和體制機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圍繞教育強國建設中遇到的繞不開、躲不過的問題,必須推動觀念更新、工作評價和方法變革,瞄準辦學治校、改革發展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堵點,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廣泛匯聚改革力量,使廣大師生員工成為改革創新的積極推動者、主動參與者和最大受益者。堅定改革信心、把準改革方向、強化改革責任,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探索推動加快破除“五唯”頑瘴痼疾的有效路徑和方式。搶抓數智變革機遇,推動人工智能與教學科研加速融合,全面提升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加快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把抓落實作為開展工作的重要方式,對改革的各項任務科學制定時間表、路線圖,以釘釘子精神持之以恒、落地見效,以改革之筆回答好“強國建設,天大何為”時代命題。
三、準確把握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建設的重點任務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深入推進數字中國建設。新起點上,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為指引,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必須立足學校工作實際,扎實推動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各項任務舉措落地生效,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躍遷。
堅決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壯大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是教育強國建設的核心課題,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的大事。當前,高等教育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還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問題,如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傳統的“灌輸式教育”不能滿足學生多元化個性化的發展需求,對立德樹人的教育成果缺乏有效的評價和考核機制等,亟需在育人理念、辦學路徑、教學模式、學習范式以及評價方式等方面實現深層次變革。我們要凝聚高校強大的思政引領力,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全面融入高校教育教學體系,把“家國情懷”放在人才培養目標的首位,系統完善育人場域、育人體系、育人機制以及相關要素支撐,培養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社會主義的時代新人。堅持黨管人才,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著力建設師德高尚,具有大學問、大情懷、大格局、大境界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堅持“從未來到未來”的人才培養理念,聚焦國家戰略和大國博弈必爭領域,重塑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加快推動新工科建設“天大方案”迭代躍升,打破學科壁壘、產教壁壘,將人才培養體系與產業布局、區域發展相銜接,將產業最新技術、發展需求及時融入教育教學,讓學生在產業創新一線研究真問題、解決復雜工程問題,完善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要的人才輸送體系,超常規培養急需緊缺人才。以數智教育變革促進人才培養提質增效,推動教育從知識傳授轉向能力重構、從固定場域轉向開放共生,塑造卓越人才培養的新范式。
堅決發揮好基礎研究主力軍、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科技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當前,高等教育在響應國家戰略需求、應對全球科技競爭、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等方面仍需向縱深發展,科研工作需要從“重數量”向“重質量”轉變、從“單兵作戰”向“協同創新”轉變、從“論文導向”向“成果導向”轉變。我們要更加突出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爭創世界一流的目標導向,持續優化完善學科布局,超常布局急需學科、交叉學科,前瞻布局新興學科,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形成支撐科技發展、重大戰略需求、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的學科治理體系和建設生態。積極融入新型舉國體制,以有組織的科研推進高質量創新體系建設,加快“源頭性”原始創新,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統籌推動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強化“0到1”的原創性探索、“1到0”的工程科學研究;錨定“卡脖子”問題,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及時凝練重大科學問題和重大技術難題,開展跨學科、跨領域協同攻關,著力推進重大平臺建設、重大項目組織、重大成果培育,推動科學研究向極宏觀拓展、向極微觀深入、向極端條件邁進、向極綜合交叉發力,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實現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重大突破,當好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
堅決貫徹好“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鮮明導向,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等教育中心貢獻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展中成長起來的”。當前,高等教育在一些方面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契合度還不夠高,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存在結構性錯配,同時隨著大國競爭日趨激烈,教育、科技、人才交流面臨著被“脫鉤”的風險。我們要練好內功,更加主動對接國家和地方的重大戰略需求,深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改革,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學校、學院、團隊、教師多級聯動加強與行業企業深度合作,推動中試孵化成果加速產業化,打通從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的“最后一公里”,提升成果轉化質效,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開放辦學,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篇大文章,有效利用和集聚全球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擴大國際學術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探索合作辦學新模式,提升國際化人才培養能力和學術創新能力,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和國際傳播,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等教育中心提供強勁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