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贛州市以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為抓手,在食品生產領域全面推行信用風險分級管理,加快推動食品生產企業監管實現信用信息數據化、分級模型專業化、風險管理智慧化、協同聯動系統化的“四化”轉變,以數據歸集、科學分類、精準監管、風險預警、聯合懲戒“五步”走出了“信用監管+食品生產安全”新路子。
1.數據歸集
繪制企業信用“全景圖”
依托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平臺(江西),構建起食品生產企業行政審批、抽檢監測、行政處罰等多個業務系統互聯互通、行政檢查數據定期導入的工作機制,破除數據壁壘;按照“應歸盡歸”原則,進一步補充歸集食品安全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企業榮譽、消費者投訴舉報等地方特色信息。市、縣兩級密切協作,確保企業信用信息全面錄入、“應公盡公”,推進全市658家食品生產企業信用檔案建檔率實現100%,為全面掌握企業信用狀況、評定風險等級提供有力數據支撐。
2.科學分類
設置信用風險“量化表”
依據歸集的企業信用信息,建立“通用+專業”的食品安全信用風險分級“贛州模型”。新模型涵蓋企業生產食品類別靜態風險因素,將食品生產許可32個類別細化為104個具體品種的量化評判;調整優化動態風險因素變為生產規模、銷售情況、檢查結果、抽檢監測、行政處罰、責任約談、人員變動等6個項目12個子項,標準明確、客觀公平、便于操作,消除個體監管能力水平差異對評判結果造成的影響;有機融入“企業通用信用風險”作為分級管理的重要指標,達到間接與直接風險因素的量化平衡。實踐發現,新模型指標雖然增加,評判操作卻更加簡化,對存在經濟問題、出現質量問題的企業畫像更加“生動傳神”。
3.差異監管
嚴防重點區域“風險點”
將信用風險等級與“雙隨機、一公開”抽查和日常監督檢查有機結合,實施差異化監管。對A、B級企業適當降低監督檢查頻次,優先實施容錯免責;對高風險的D級企業實施重點監管,增加抽查比例,每年至少監督檢查4次。通過對不同風險等級企業的差異化監管,將有限的監管力量集中在高風險區域,實現了監管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了問題發現的及時性、精準性。
4.靶向監測
按緊食品安全“警報器”
建立了月度監測的信用風險等級動態調整機制,及時對新產生的企業信用信息匯聚整合,精準識別兩批次及以上抽檢不合格、受到兩次及以上行政處罰等情形的食品生產企業,并第一時間發送預警信息。信用風險分級實施2個月以來預警處理5起,屬地市場監管部門第一時間開展監督檢查,并督促企業立即開展食品安全自查,針對預警風險全面排查,并由市市場監管局跟蹤實施飛行檢查,進一步壓實責任,將問題食品“扼殺在搖籃中”。
5.聯合懲戒
彈好信用監管“合奏曲”
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協同辦案、聯合懲戒機制,將企業食品安全信用風險等級、行政處罰、嚴重違法失信、經營異常等信息與公安、海關、農業農村局、衛健等部門共享,在對企業表彰評優、跨部門聯合雙隨機抽查工作中合理運用。對存在失信行為、高風險企業取消評優資格,適當增加雙隨機抽查比例,營造“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市場環境,震懾生產主體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想失信,倒逼企業形成良好的信用意識,規范生產加工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