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縣百鄉”創建】新城鎮水南村:堅持用好“三個平臺” ,激活政務便民服務一池春水
新城鎮水南村位于章江河南岸,名字取之于“在水之南”。全村以李姓為主,總面積5.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100畝,林地面積19000畝,共有8個村民小組,560戶村民2411人。近年來水南村先后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江西省文明村鎮、全省農村先進村落社區、全省社區建設示范區等榮譽。

自啟動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規范化“十縣百鄉”建設以來,新城鎮認真貫徹落實上級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決策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力為群眾提供高效、優質的政務公開和服務體驗,積極推動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規范化向村級延伸,立足水南村村情實際,堅持用好“三個平臺”,激活政務便民服務一池春水。
用好“村務公開平臺”
打通基層政務公開“最后一公里”

結合上級政府權責清單和公共服務事項清單,制定面向村居的基層政務公開服務事項共七大類61條標準目錄,以群眾需求為導向,進一步健全工作機制、完善陣地建設、優化便民服務,推動基層政務公開向村級延伸。


創新基層政務公開形式,采取“線上+線下”“圖文+視頻”的方式,通過“三務公開欄”、政務公開體驗區、有線電視、村務公開微信群、廣播、公眾號、大喇叭、橫幅標語等,主動公開村民關心的重點事項,重點公開惠農政策、養老服務、社會救助、鄉村振興、村級財務等方面內容,將村務信息延伸到戶、推送到端,讓群眾辦事看得明明白白,真正提升群眾的獲得感與滿意度。

同時,暢通群眾對工作的意見反饋和評價監督渠道,加強與群眾的雙向互動,回應社會關切,進一步提高公開效率,打通基層政務公開“最后一公里”。
用好“志愿服務平臺”
實現村民辦事服務“最多跑一次”

以水南時間銀行為抓手,推行“七積(積美、積孝、積善、積信、積勤、積儉、積學)+志愿服務”,確定積分換時間、時間換服務的志愿服務模式,打造一支“親切交談、走出柜臺、全程幫代、一站到家”的便民志愿服務隊伍,對無法到辦理現場或交通不便、居住分散和老弱病殘等特殊群體,積極開展“預約服務”、“上門服務”等,引導村民到村級便民服務站柜臺機辦理業務,讓想辦事的群眾“明白去哪辦”,讓來辦事的群眾“知道怎么辦”。

截至目前,水南時間銀行共有志愿者42人,全村儲戶有667戶,參與志愿服務的人次達1000多人次,有效地提升了鄉風文明水平,激發了群眾內生動力,推進群眾辦事服務“最多跑一次”,達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濃厚鄉村治理氛圍。
用好“村規民約平臺”
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最美新城村”

結合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水南村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堅持“支部引領、黨群合力、因地制宜、穩慎推進”的原則,先后成立9了個村民理事會,通過全方位發動、全覆蓋調查、全過程參與、全領域監管,充分發揮村民主體作用,引導村民積極參與宅改工作全過程。








將水南中心祠堂改成讀書房、村史館、村民議事廳等,常態化開展“五美”女性評選、傳承孝道好家風宣講、贛南新婦女清潔家庭評選等活動,不定期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在制定村規民約、紅白事標準及其他涉及村民利益的各項事務,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建議,在信息公開欄、村務公開群等政務公開區公開后由全體村民監督實施。
以村民小組屋場為主陣地,持續開展屋場會、戶主會、鄉賢會,聚焦群眾“急難愁盼”的小事、實事,今年以來,水南村共計召開30余場“屋場戶主會”宣講政策、凝聚民心,做到“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辦”,不斷提高村民參事議事的積極性、參與度,讓“村規民約平臺”有效發揮自治作用,引領鄉村治理出實效見真章,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奮力打造“最美新城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