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
——在新城鎮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上的報告
2020年工作回顧
2020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我鎮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和贛州重要講話精神為統攬,圍繞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堅決打好六大攻堅戰,扎實開展“六個年”活動,加快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積極應對疫情不利影響,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一)決勝小康,鄉村振興謀發展。
1、集中力量,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一是扎實開展中央巡視“回頭看”反饋問題整改工作。全鎮始終堅持把反饋問題整改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切實提高站位,落實落細整改工作,對認領的57個問題(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反饋意見28個、主題教育檢視問題3個、成效考核指出問題26個),研究制定可操作性措施173條,目前認領問題已全部整改到位。二是結合疫情防控,打好脫貧攻堅戰。統籌疫情防控與打贏脫貧攻堅戰,從群眾最急需問題出發,研究制定方案,解決產業、就業等方面問題,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帶來的影響。疫情期間,為貧困戶解決滯銷農產品共計2萬余斤;幫助11間扶貧車間有序推進復工復產工作,解決80余名貧困戶就業問題;開發扶貧專崗 135個,653人享受了疫情補貼政策。二是抓產業穩就業,鞏固脫貧成效。發揮產業示范引領作用,以特色產業為抓手,以貧困戶增收為目標,科學謀劃、認真實施特色種養業扶貧項目,形成了蔬菜種植、臍橙種植、中草藥種植、稻蝦養殖等農業產業扶貧基地165個,以土地流轉金、勞務就業等方式帶動貧困戶約559余人,戶均增收5000余元;深入推進就業扶貧。全鎮11個扶貧車間,共帶動467人就業(其中貧困戶102人);開展兩期家政培訓班,86名貧困勞動者參加技能脫貧培訓,發放技能培訓補貼6.56萬元;舉辦就業專場招聘會,為100余人落實了就業崗位;開發公益性崗位,為330名未外出貧困戶解決了就業問題。三是狠抓政策落實,確保應享盡享。全面落實扶貧、扶志,全鎮每個行政村每季度開展1次及以上以“扶志扶智”為主題的感恩勵志宣講會,通過脫貧致富典型現身說法,讓貧困群眾轉變觀念。全面推進教育扶貧,全鎮享受教育扶貧補助共計3335人212.69025萬元。全面兌現健康脫貧,為7121名貧困戶代繳醫保參保費用,2147人辦理慢性??;全鎮貧困人口住院1369人次,報銷總金額達1013.12萬元,住院報銷比例90.45%。全面保障安全住房,實行“每周一摸排”制度,對轄區內群眾住房情況進行核查,保證了全鎮沒有人員住在危房中。四是整合資金資源,建強基礎設施。密切圍繞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問題進行申報項目,確保項目實施受益到貧困戶本身,2020年財政統籌整合資金項目有三批,金額460.57萬,項目涉及入戶道硬化、村主道破損修復等工程,直接受益貧困戶達900余戶。
2、靶向施策,人居環境整治出成效。圍繞城鄉環境治理目標,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大力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治理,加快營造清潔、整齊、優美、文明的城鄉環境。一是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近三年推進新農村建設點164個,“七改三網”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建立村莊長效管護機制,美麗鄉村建設穩步推進。拆除整治危舊土坯房、空心房92萬平方米,其中2020年拆除土坯房10萬余平方米,拆除整治亂搭亂建“兩違”建筑23萬平方米。打造了周屋、水南等美麗宜居示范鄉村,王屋嶺美麗鄉村正在實施。對北門街進行了景觀街打造,實施了上街、東門口、下禾寮等區域棚戶區改造工作,改善了老城區居民的居住條件。二是全力攻堅“廁所革命”。已建好鎮村并投入使用公廁58個,農村戶用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100%以上,廁所糞污基本得到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長效管護機制基本建立。實現全面提升全鎮農村廁所糞污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治理水準。保潔管理規范化,制定了具體保潔制度,專人負責公廁日常保潔。三是垃圾實現全域外包。全鎮約有1600個大型分類投放式垃圾桶,6輛垃圾中轉車負責每日清運,農村生活垃圾按照“戶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模式得到有效處理。新建設的壓縮式垃圾中轉站正在進行內部裝修及停車坪硬化等設備調試。四是建立環境整治長效機制。建立了黨建引領、村居主體、群眾參與的大聯動機制。圩鎮及國道沿線組織劃分了16個環境整治網格,以沿線各村書記、主任等為網格長,公安、交警等鎮直單位成員為副網格長,市場監督管理局干部、城管執法隊員、個體企業工商戶及愛心人士組成的愛國衛生志愿者團隊、保潔員團隊等為網格成員。各網格每周五下午集中開展一次集中活動,全面開展清理地面、清理樓道、清理亂堆亂放、亂搭亂建、亂披亂掛,清理水溝垃圾、“牛皮癬”等,改善各網格環境面貌。全鎮各村召開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小組長”動員會,開展“三小組長一戶帶五戶”活動,鼓勵發動更多村民參與到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中來,形成每月評比機制,通過召開流動現場會,全鎮23個行政村同臺比拼,找差距,學經驗,全面推動鎮村人居環境改善,創建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3、統籌安排,示范鎮建設穩步推進。一是高起點抓規劃,著力繪好一張藍圖。把做好規劃放在新型城鎮化示范鄉鎮建設重中之重的位置,樹立“全域規劃”理念,遵循“多規合一”規劃體系建設要求,高標準描繪了“一核一帶三軸兩片多節點”城鎮空間結構發展格局。二是堅持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新城鎮依托自然資源優勢及產業基礎,著力構建“一心五區”的產業格局。“一心”即以圩鎮構建全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發展商業、物流、服務業為主;“五區”即東片工業區、東片中草藥種植加工區、南片蔬菜種植區、西片稻蝦養殖區、北片軍民融合航空特色小鎮。魚仙村沙前組贛南風貌營造試點已啟動實施。三是大力發展產業。打造新城中藥材健康產業示范基地,在王屋嶺村、灌湖村種植枳殼2000畝。打造2000畝康萬家稻蝦養殖基地,實現年銷售蝦苗5萬公斤、商品蝦10萬公斤。依托新城3000畝工業小區,大力發展汽車配套產業,出臺了專項招商政策,舉全縣之力重點突破,在原有入駐78個企業基礎上,新簽約河南順成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投資5億元汽車座椅項目等6個項目,總投資約21億元。發掘周屋村的理學文化,建設了周屋村鄉村旅游點,打造“理學名宗,清蓮周屋”鄉村旅游品牌,獲評省4A級鄉村旅游點稱號。新建濂樂溪鄉村旅游建設項目,建設一個集農產品種植、深加工、游客采摘園、游樂設施、酒店、游客休閑廣場等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示范基地。
(二)凝心聚力,筑牢疫情防控線。
1、高度重視,扎實部署防疫工作。成立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設立指揮部辦公室、疫情排查、市場監管和衛生消殺、入境檢查、應急處置、醫療救治、信息宣傳、后勤保障、工作督查等9個工作小組,分工明確、職責清晰、落實到人。
2、強化宣傳,科學引導疫情防控。全面開展疫情防控知識宣傳,大力提升廣大基層群眾疫情防控意識,嚴防造謠傳謠。累計制作橫幅1000余條,發放宣傳單11萬余份,張貼各類公開信和公告2萬份,常態化使用小廣播、喊話器、消防車、廣場大屏幕等宣傳媒介宣傳。發放小喇叭150個、利用音響設備和村級廣播150余個,通過音頻不間斷播放防控知識。全鎮成立了25支勸導疏散宣傳隊伍,對人員聚集的廣場、小賣部、祠堂等場所展開巡查勸導疏散工作。
3、齊頭并進,有序組織復工復產。在推進企業復工復產上,組織鎮村干部到企業一線,要求企業嚴格把好復工復產關,確保復工復產企業防疫物資準備到位、廠區消殺工作到位、返崗人員篩查檢查到位,做到具備復工復產條件的企業盡快復工,不具備條件的堅決不予復工;同時,大力發展蔬菜產業助推精準脫貧,穩步推進大棚蔬菜、花卉苗木等扶貧產業,確保經濟穩步增長。疫情期間我鎮接受社會各類捐贈達100萬元以上,我鎮典型做法、先進事跡先后被中經視網、贛南日報、大余新聞、大余宣傳等媒體報道、轉載。
(三)深化改革,政務服務再強化。
緊緊圍繞省、市、縣政府創建“五型”政府工作目標和要求,圍繞我鎮的經濟發展,改革創新,擔當實干推進“五型”政府建設,并于今年10月份,成功創建江西省“五型”政府建設示范鎮。
1、堅持“三個落實”,深化“放管服”改革。一是落實改革紅利,根據改革工作要求,“一辦七局”完成掛牌,承接縣級21個部門共計下放154項權限;二是落實機構改革要求,撤銷鎮政府原下屬的農業服務中心、民政所、文化站等事業單位,吸收原縣直單位派駐的財政所、林業站、水利站等機構,統一整合成新城鎮行政審批局與綜合執法局;三是落實政務改革要求,充分借鑒發達地區先進經驗,結合本地實際,斥資打造智慧新城服務平臺,實現了對天網、雪亮工程、綜治網絡、防汛網絡、智慧新城視頻監控網絡、便民服務監督網絡等的整合,自籌經費安裝400個高清攝像頭,在發現問題、協助執法、監控火災、提升治安效果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2、堅持推進“四大工程”,著力提升治理能力。一是推進執法力量整合工程。明確了一名鎮黨政班子成員擔任鎮綜合行政執法局負責人,實現了新城派出所、森林公安、交警中隊的統一整合,同時投資近百萬元對原南豐鄉政府辦公場所進行改造,實現了對原鎮綜合執法、城市管理、消防應急等幾支隊伍的有效整合。二是推動審批力量整合工程。為有效接納全鎮范圍的審批服務事項進駐,新建了一個1000余平方米的綜合便民服務中心,已經投入使用,同時將綜治中心納入,通過集中審批服務,簡化了辦事流程,為群眾提供了全面、高效、規范的政務服務。三是推動優化營商環境工程。簡化市場監督管理手續,放寬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登記經營場所限制。簡化了建筑許可辦理程序,將各類企業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流程優化為立項用地規劃許可、工程建設許可、施工許可、竣工驗收四個階段。提高了政務服務效能,推進“一枚印章管審批”。四是推進鄉村治理工程。以智慧新城指揮平臺為核心,將綜治、信訪、城管、自然資源、綜合執法等信息和天網等監控系統進行了有效對接,提升網格化管理水平。
(四)綜合治理,平安村鎮再提升
堅持專項治理與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相結合,著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一是建設平安建設體系。選優配齊專職工作人員3名,保障綜治中心日常運行。根據人口數量和地域特點,將我鎮劃分為115個綜治網格,配備網格員115名,并為每名網格員配備網格E通手機1臺。各網格由鎮綜治中心統一調度,形成全鎮一張網。二是建設鄉村治理體系。制定《新城鎮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打造水南、周屋、王屋嶺三個試點村,積極探索社會治理領域的制度、章程和規定,為法治建設破冰開路;新城鎮“村村一臺戲”“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道德講堂”和“傳習所”等貼近時代音符的教化課堂,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著我鎮在德治文化建設中高質量穩步向前;100%村(居)落實了重大事項決策“四議兩公開”;把數據資源整合共享、以更高標準推進“雪亮工程”建設,不斷促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為我鎮鄉村治理提供智治支撐。三是推進市域社會現代化治理工作。打造王屋嶺村、分水坳村、店孜里村三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示范點,其他21個村(居)同步推進。牢牢把握“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核心是人、重心在城鄉社區、關鍵是體制創新”的要求,按照“先行一步、走在前列”目標定位,深入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由被動應對向主動預防轉變,治理主體由單一主體向多元參與轉變,治理手段由政府管控向協商共治轉變,以政治為引領,法治為保障、德治為根本、自治為基礎、智治為支撐,不斷提升基層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修復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建設矛盾糾紛調處體系。實行矛盾糾紛摸排化解責任制,實行駐村領導包村、分管領導包干,村(居)、鎮直各單位矛盾糾紛每天一排查;建立金牌調解室,選聘了1名群眾基礎好、有威望的退休老村支書和1名有司法實踐經驗的司法學校大學畢業生,組成了“李福生工作室”,共調解矛盾糾紛129起,調解成功123起,調解成功率達95%以上;創新矛盾糾紛調處“以獎代補”,截至目前,我鎮落實“以獎代補”政策案件129起,成功調解矛盾糾紛123起。五是建設治安防控體系。運用成熟的科學手段和技術條件,投資320萬元規劃建設了面積達200㎡的新城鎮社會治理指揮中心,有效推動了全鎮社會治理效能提檔升級和共建共治共享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架構重鑄。六是持續抓實安全生產。開展了4次安全生產大排查,對全鎮企業建立臺賬,排查出安全生產隱患14處,全部完成整改。不斷加強消防安全管理,對全鎮九小場所進行了2次全面排查,對發現的安全隱患立行立改。七是重點打擊,奪取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勝利。結合我鎮實際擬定了《新城鎮落實中央掃黑除惡督導“回頭看”反饋意見整改方案》《新城鎮落實省、市掃黑辦特派督導發現問題整改工作方案》和《新城鎮開展治安亂點整治工作方案》,使我鎮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整改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持續做好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工作匯報研究會制度,每周黨政聯席會同步調度掃黑除惡專項斗爭進展情況,每月定期召集鎮直單位、行業部門召開掃黑除惡工作聯席會議,針對突出的掃黑除惡問題進行階段性部署,尤其是對中央、省委巡視整改工作進行了專題研究,有效協調解決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五)以民為本,民生福祉緊抓不懈。
牢牢站穩群眾立場,統籌推進交通、教育、醫療、就業、文化、體育等各項民生事業。一是突出民生建設項目。將魚仙村沙前組贛南風貌工程、塘背上大橋南北引橋工程等項目打包采取EPC模式建設,投資金額約1.33億元,將大大改善圩鎮風貌;投資980萬元重建南豐橋,與塘背上大橋遙相呼應,解決周屋、橋西等村近2萬人的出行難問題;投資5000萬塘背上大橋至周屋橋之間的濱江公園,將為群眾提供休閑健身場所。二是突出民生實事落實。加大教育醫療文化等民生領域投入,解決群眾反映的各類急難事麻煩事煩心事。投入300萬元,推進濱江西路建設,有效解決新城中心小學出行難問題,切實保障學生及家長的安全出行;投入16萬元,實施新城中學校門口下水管道建設項目;投入資金對京州九年制學校主干道進行升級改造;對公辦幼兒園周邊土地進行平整,有效解決泥水進校園的問題;著力推進新城二小新建工程,徹底化解新城小學大班額問題;全鎮23個村的村級公有產權衛生室均運轉正常,投資360多萬元對老舊農貿市場進行了升級改造,在圩鎮中心區域和各村新建公共廁所58座總投資超過400萬元。三是突出民生政策兌現。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和臨時救助制度,推進醫療、教育、就業和受災人員等專項救助。投入7.7萬元用于表彰教師和節日走訪慰問。充分發揮新城鎮教育發展促進會獎優助學作用,募集資金116萬余元,發放獎師獎優助學資金72.68萬元,表彰學生612人,資助建檔立卡學生82人,表彰優秀教師54人,引導成立村組兩級教育基金會25個,2020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共發放教育補助 209.08775 萬元。完善就業創業平臺,落實就業扶持政策,扎實做好重點人群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完成職業技能培訓超過600人。
2021年工作思路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們將繼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和贛州重要講話精神,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按照開展“六個年”的思路,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深化改革創新,著力發展現代農業,著力推進脫貧攻堅,著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加強社會管理,著力改進干部作風,勝利開啟新時代鄉村振興新征程。
一是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維護社會大局穩定。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社會穩定,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前提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加大“六穩”工作力度,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嚴格落實領導包抓項目標+防控責任制,抓好企業復工復產。培育壯大蔬菜、養殖等支柱產業,推動農業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推進示范鎮建設項目。堅持就業優先戰略,落實更加積極的創業扶持政策,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
二是鞏固脫貧成果,開啟新城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新征程。圍繞中央和省、市、縣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堅持脫貧攻堅目標和現行扶貧標準,突出問題導向,下足繡花功夫,持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壯大村集體經濟。
三是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美麗新城。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快速整改環保督察問題,全面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嚴格落實河長制工作責任制,禁止肥水養魚,加強限定可采區采砂管理。加強農業面源污染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深入推進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統籌推進山、水、林、田、草綜合治理,加強水源地保護區,積極配合開展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工作。
四是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耕耘農民美好生活。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為引領,遵循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改進作風,主動作為,統籌實施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農牧業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抓住省級、市級美麗鄉村和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機遇,不斷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大力推進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通過政策、資金、技術支持,立足資源優勢,突出綠色環保,壯大特色優勢產業。
五是深入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打造生態宜居村鎮。圍繞城鄉環境治理目標,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圍繞創建衛生鄉鎮目標,大力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治理,突出城鄉環境衛生和容貌秩序兩個重點,加強組織領導,創新工作方法,注重宣傳教育,強化督促檢查,加快營造清潔、整齊、優美、文明的城鄉環境,著力提升發展環境質量,為促進我鎮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