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西大余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高地、市委推進美麗贛州建設行動和縣委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上求突破的部署要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全面深化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全縣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
一、降碳為導、科學謀劃,穩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堅持有計劃、分步驟、可持續實施“雙碳”行動,加快能耗“雙控”逐步向碳排放“雙控”轉變。一是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逐步完善。出臺了《大余縣碳達峰實施方案》,能源、工業、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減污降碳等重點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編制工作已啟動,初步構建了分工合理、措施有力、銜接有序的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形成各方面共同推進的良好格局。二是重點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加快推進。大力發展可再生替代能源,開發區屋頂光伏三年行動計劃穩步推進,全縣累計發展新能源共23.17萬千瓦,共投運分布式光伏18.77萬千瓦,開發區屋頂光伏覆蓋率達83.33%,位居全市前列。新城天然氣利用工程加快推進,已完成新城天然氣調壓站建設,省天然氣管網贛州南支線浮石閥室新增下載點獲省天然氣集團同意,我縣將成為全市首個擁有2個管道氣源點的縣級行政區。打通了庾嶺大道連接線、勝利北路等“斷頭路”,完成南安大道瀝青路面改造,大水口橋建成通車,遂大高速(大余段)、章源路、新城路加快建設,城鄉路網更加便捷高效,綠色交通體系更加完善。全縣已投運集中式充電站4個、各類充電樁308根,基本實現了充電設施鄉鎮全覆蓋。新開工裝配式建筑面積占比、新開工混凝土裝配式建筑面積占比分別為82.46%、39%,排名全市第1、3位;新開工公共和民用建筑項目23個,全部符合綠色建筑標準。三是綠色低碳循環產業持續壯大。扎實推進工業節能減排、綠色發展,江西云鋰、源滙通、名揚紙品、明發礦業等項目技改加快實施。工業園區集中供熱項目已基本完工,園區能源利用效率將大幅提升,能源保障形式和能力進一步增強。大灣區綠色食品供應基地建設成效明顯,牡丹亭食品納入贛州市名優創新產品目錄。大余工業園區南安片區獲批贛州市數字經濟集聚區,新增市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中科鋰業、盛源新材、格潤新材分別通過三級、二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評估。四是能耗雙控管理持續強化。扎實開展“兩高”項目排查清理整改工作。對悅安新材料、縣人民醫院等7家企業、單位開展了節能監察,有效監督機制進一步健全。
二、齊抓共管、多點發力,有力推動生態環境系統整治
堅持系統治理,全方位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持續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大文章。一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扎實開展“四塵三煙三氣”整治行動,常態化開展餐飲油煙、秸稈禁燒巡查。2023年全縣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8.6%,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20微克/立方米。深化“河湖長+警長+檢察長”協作機制,全面開展“清河行動”,3個河湖“清四亂”問題已整改銷號,依法查處非法采砂行為8起。成功爭取生態環境保護領域中央預算內項目2個,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3300萬元,新安河、蕩坪河水環境綜合治理等項目加快推進。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地表水環境質量整體穩定在II類以上水質。完成22塊重點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0.3%,處置率達100%。二是加強生態系統修復。實施國土綠化和森林質量提升工程,完成人工造林6460畝、退化林修復1.47萬畝、低質低效林改造2.91萬畝、贛江源區生態綜合治理項目5000畝,均已完成上級下達任務。深入實施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完成修復面積362畝,完成丫山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25平方公里。2022年度森林督查發現的35個問題圖斑已全部完成整改。持續開展打擊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違法違規專項行動、清風行動,查辦野生動植物刑事案件33起。松材線蟲病枯松樹清理任務全面完成,重點保護松樹打孔注藥4.8萬支。三是鐵心硬手推進各類反饋問題整改。深入開展中央、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及交辦信訪件、長江經濟帶警示片披露問題“回頭看”,105件中央、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及交辦信訪件、長江經濟帶警示片披露問題已全部整改完成。
三、綠色轉型、特色培優,積極探索兩山轉化有效渠道
立足綠色生態這個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推動生態產業化發展,加快打通“兩山”通道。一是健全生態轉化機制。持續推進大余縣生態產品交易平臺建設,以產業化利用、價值化補償、市場化交易為重點,完善黃龍鎮大龍村生態產品基礎數據庫,爭取好山好水好空氣轉換為經濟價值,為全縣范圍內GEP核算奠定基礎。二是促進生態價值化。持續提升綠色金融創新支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全縣累計發放綠色貸款24.24億元,增長26.34%。綠色貸款余額占各項貸款余額的比例達14.15%,排名全市第三。推進跨區域等多種方式的水權市場化交易,完成水權交易2例。積極探索推進林業碳匯開發交易。與南康簽訂了《關于章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協議》。三是推動生態產業化。生態旅游碩果累累。丫山運動休閑小鎮考核為“優秀”等次,排名全省第3位。完成大余麻鴨提純復壯和保種場建設,金邊瑞香宣傳片及電商中心建設全面完成。南安板鴨入選中華老字號,馬蹄山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獲批“科技小院”。累計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56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5個、認證富硒產品17個、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2家。
四、深化改革、試點先行,提升生態文明建設質效
統籌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創新、制度落地、協同增效,推動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一是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健全生態環境保護損害賠償制度,成功磋商1起無證開采稀土生態損害賠償案件。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與環境污染風險企業簽訂環境污染責任險,為企業提供風險保障300萬元,企業環境污染風險防控能力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能力進一步提升,實現綠色保險的新突破。建立健全生態環境部門跨界聯防聯控工作機制,與南康簽訂了跨界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聯防聯控合作框架協議。創新“檢察建議+調研報告”工作模式,對耕地保護等領域提出精準治理的檢察建議。二是廣泛開展綠色創建。成功創建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區、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入圍省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示范創建基地”。全縣新增省級衛生鄉鎮7個,實現全覆蓋。丫山獲評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全國森林康養培訓實踐基地、國家級文明旅游示范單位、2023中國體育旅游十佳精品景區。三是積極推廣經驗成果。我縣在全省林業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技術培訓班、贛州市首個全國“生態日”現場分別作典型經驗交流發言。《鎢都新顏——大余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紀實》在江西日報頭版頭條刊發,《長江警示片披露問題后,“世界鎢都”的整改與發展》等20余篇生態文明建設典型經驗做法在國家部委官網和省級以上主流媒體刊登發表。
五、共同參與、生態惠民,堅持綠色生活共建共享
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凝聚全社會共識與合力。一是共建秀美城鄉。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縣創建成果持續鞏固,建筑垃圾消納場、餐廚垃圾處理場、龍安新區污水處理工程建成投運,完成伯堅大道等13個路段的清污分流改造54.96公里,垃圾分類處理項目(一期)等項目有序推進。完成北門農貿小區、東山小區等5個老舊小區改造。10個鄉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全面啟動,62個村莊規劃已完成評審。建成81個新農村建設點,新建及改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40座,完成新改建戶廁327戶,鄉村顏值蝶變升級。二是弘揚生態文化。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月”“中國水周”“世界地球日”“反食品浪費兩周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周”“機關廢舊電子電器產品回收”等系列主題宣傳活動,持續推進生態文明教育“五進”、“河小青”護河、“贛鄱紅色娘子軍”宣講團垃圾分類趣味宣講等實踐活動,大力弘揚生態文明、綠色低碳理念,全社會愛護環境、綠色出行、節約集約的意識全面提升。2戶家庭入選全省綠色清潔、愛糧節糧“最美家庭”。三是共享生態紅利。強化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良性互補。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油茶新造5312.3畝,發展靈芝、崗梅等林下種植600畝,引進了江西繡農農業科技發展公司在黃龍等地利用疫木培育茯苓,化害為寶。全縣公益林補償34.08萬畝,選聘生態護林員376人,安排公益林補助資金726.66萬元。
編輯:黃蔚杉
編審:申高林
監制:王 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