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總體情況
2019年,我縣把政務公開作為執政為民的重要舉措和打造“五型”政府的重要平臺,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搶抓被列入“全省開展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規范化試點縣”的機遇,創新理念,強化舉措,完善機制,切實提升了政務公開水平,優化了政務和營商環境。
(一)做到“三個強化”,完善政務公開機制
1.強化組織領導。調整充實了政務公開領導小組,明確領導職責和議事規則,印發了《大余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開展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規范化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大余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大余縣2019年政務公開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大余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下達2019年度政府信息公開目標任務的通知》等系列指導性、方向性文件,明確了任務目標和責任單位,形成“政府統一領導、政務公開辦協調督查、部門各盡其責”的組織、推進機制。將政務公開工作作為單獨一項工作列入政府領導工作分工,列入了政府系統議事日程,納入了高質量發展考核。縣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靠前指揮,以上率下,多次就基層政務公開規范化標準化試點工作作出指示批示,先后6次召開試點工作調度會、研討會、推進會、整改會,逐項梳理,分析試點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研究改進完善措施,有力地促進了試點工作深入開展。2019年,我縣共公開政府信息38217條,其中鄉鎮上傳15074條,縣直單位上傳23143條。
2.強化經費保障。2019年解決網站安全,測評經費36萬元,政務公開專項經費20萬元,網站普查檢測服務費6萬元。
3.強化督查考核??h政府督查室、縣政務公開辦每季度對各成員單位政務公開工作進行一次督查,不定期開展網上巡查和實地檢查,開展常態化監測,半年組織一次評議,督查和考評結果納入年度高質量發展考核。每月定期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通報各鄉鎮、單位和部門信息公開的全年上傳情況和當月上傳情況,督促做好信息公開和網絡問政答復工作。
(二)抓住“三個關鍵”,充實政務公開內容
1.全面梳理政務公開事項。始終把政務公開事項梳理作為基礎工作來抓,突出事項梳理的系統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各鄉鎮、各部門、各單位依據權責清單和公共服務清單,全面梳理公開事項,并按條目方式逐項細化分類,先后5次集中討論修改完善試點目錄,確保了公開事項分類科學、名稱規范、指向明確。
2.編制政務公開事項標準。堅持需求導向,突出公眾關注的焦點、熱點,圍繞與群眾關系密切的行政行為和服務事項,按照“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的要求,只要不涉及黨和國家秘密,全部予以公開,不留“自留地”,制定印發了《大余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義務教育、城市綜合執法、殯葬改革基層政務公開事項目錄標準(試行)的通知》,義務教育、城市綜合執法、殯葬改革三大試點領域共梳理最終事項目錄一級3個、二級24個、三級85個,事項目錄比試點前更加全面、細化和規范化。加快政務服務事項清單標準化編制,截至目前,52家單位的政務服務事項清單標準化編制工作全部完成。同時,建立事項標準動態調整機制,使政務公開的范圍和邊界更加清晰、程序更加規范,不斷提升政務公開的精準性和實效性。
3.規范政務公開工作流程。按照政府職能轉變和“五公開”要求,圍繞主動發布、開放決策、保密審查、互動回應、輿情應對、平臺建設、績效評價等內容,對公開制度進行優化,制定完善了《大余縣政府信息主動公開工作規定》《大余縣政府信息依申請公開工作規定》《大余縣政府信息公開保密審查工作規定》《大余縣政府信息公開屬性源頭認定辦法》《大余縣人民政府網站信息內容保障管理規定》《大余縣政府信息公開政策解讀制度》等18項政務公開制度,推動發布、解讀、回應、考核等政務公開流程全面規范??h政務公開辦繪制了“兩圖”(大余縣政務公開標準化規范化省級試點工作基本流程圖、大余縣政務公開規范流程圖),從成立組織、制定方案、收集資料、審核把關、實施公開、收集意見、反饋答復、整理歸檔的工作全過程進行規范,做到環環相扣,井然有序。3個試點領域全面梳理、編制和優化試點領域公開流程,共梳理出流程圖30余個。
(三)打造“三個平臺”,拓寬政務公開渠道
1.健全行政服務中心。按照“高起點建設、高水平管理、高效能運轉、高質量服務”的要求,不斷健全縣行政服務中心、鄉鎮便民服務中心、村級便民服務站三級服務網絡,推動政務服務功能下沉,使之成為基層政務公開主陣地。初步建成了覆蓋全縣政務信息發布網絡,讓群眾能夠便捷地看到、聽到、查到公開信息,及時滿足群眾需求??h行政服務中心新大樓已經選址完畢,正在進行前期工作。同時,縣行政服務中心通過查詢機、窗口辦事指南、LED顯示屏、微信公眾號等形式,對政務信息進行展示、公開,方便群眾查閱
2.優化政務新媒體。突出政府網站信息公開第一平臺作用,進一步加強縣政府門戶網站內容建設,參考省政府門戶網站,優化政府網站政府信息公開專欄,并及時做好更新維護,使之成為社會公眾獲取信息的主渠道。同時,大力推進政務公開“上掌”,充分利用“庾嶺通”APP、“大余政務”微信公眾號等政務新媒體,每日推送政府重要決策、重要工作進展等公眾關注的信息,方便公眾查詢和獲取政務信息。2019年,“大余政務”微信公眾號共推送78篇圖文。
3.整合政務服務熱線。整合非警情報警處置分流平臺及其他非緊急類政務服務熱線,改為由“12345”政府(市民)服務熱線統一受理、統一交辦。“12345”政府(市民)服務熱線每天24小時受理群眾非警類糾紛、咨詢、求助、投訴、舉報、建議等有關事項,讓“群眾呼聲有人聽、群眾事項有人管”,拓寬了政務公開和市民訴求渠道。
(四)做好“三項工作”,發布政府信息公開
1.及時解讀回應。在縣政府門戶網站開設了政策解讀欄目,公開政府出臺的政策文件時,同步進行宣傳解讀。采取政策圖解、視頻解讀、在線訪談解讀等形式,主動解讀與民生密切相關的重大政策措施。2019年以來,通過縣政府門戶網站共發布21條政策解讀信息,通過在線訪談回應群眾或解讀政策8次。
2.舉辦在線訪談。年初下發了《關于做好2019年縣政府門戶網站在線訪談和新聞發布會工作的通知》,通過在線訪談視頻點播和新聞發布會兩種方式,讓網民在線與部門領導進行實時的交流互動,通過圖文直播,直觀生動地給網民答疑解惑。2019年,共開展8期在線訪談和8次網絡調查。
3.做好申請答復。認真學習領會2019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依法依規做好信息公開申請答復。2019年,縣政府辦共收到信息公開申請4起。經嚴格審核,對其中1起申請事項予以公開,對其中1起申請事項予以部分公開,對其中2起申請事項不予公開。同時,積極與申請人溝通聯系,耐心解釋不予公開原因及政策依據,爭取申請人理解和支持。
(五)突出“三個領域”,抓好政務公開試點
1.深入推進殯葬改革。將政務公開與殯葬改革相結合,推行“教、堵、疏、管、轉”五步法,解答群眾疑惑,解除群眾顧慮,爭取群眾支持配合,推動鄉風文明建設,實現了“335”轉變:第一個“3”,即棺木回收處置率、火化率、骨灰入葬公墓率“三個100%”;第二個“3”,即群眾家中無棺木存放、從業人員無棺木工匠、流通市場無棺木銷售“三無”目標;“5”即開門見墳的山變成旅游區、人鬼混居的村變成和諧秀美的景、抬棺游街的城變成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變成鄉風文明理事會成員、昔日存放棺材的祠堂變成村民的讀書房“五大轉變”。
2.加快智慧城管建設。將政務公開與城市綜合管理相結合,探索智慧城管系統建設,打造了智慧城市項目核心——大數據中心,組建了智慧城市指揮平臺,將打破現有的數據孤島,實現數據資源最大化,實現城市管理相關部門數據共享,建設“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指揮平臺是城市管理的全能型“智慧保姆”,可以即時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城市管理服務,實現了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讓城市管理“耳聰目明”,不斷提升城市精細化、科技化、常態化管理水平。
3.著力打造陽光教育。將政務公開與義務教育相結合,以打造“教育名縣”為契機,始終站在家長視角推進校務公開,通過微信公眾號、家長微信群、校務公開欄等方式,將教學信息、教師管理、學生管理、學生資助、教育規劃、校園安全、校園衛生、校園建設等內容進行全面公開,自覺接受家長監督,全力打造陽光教育。
(六)工作成效
1.政府工作更加規范。通過建立科學高效的政務信息公開工作機制和嚴格的制度規范,編制政務公開工作事項流程,促進了線下工作嚴格遵循線上公開流程環節辦理,倒逼了鄉鎮和部門依法依規、快速高效工作,規范了工作人員辦事行為,有效減少了“中梗阻”,不僅達到了群眾辦事更加方便快捷、政府工作更加規范高效、法治環境更加公平公正的目標,而且有效遏制了腐敗現象發生。
2.政務服務更加高效。以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契機,扎實推進政務公開與政務服務深度融合,完善并聯審批機制,推進“一窗式”審批服務模式改革,打造“行政審批中介服務超市”,梳理“最多一次辦結”事項765項,占比90.21%,切實增強了企業和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3.部門履職更加到位。各鄉鎮、各部門、各單位紛紛出臺了政務公開工作方案,圍繞業務工作編制了目錄標準,進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推動部門業務工作更加規范,信息發布更加精確,權力運行更加透明,倒逼了部門效能提升,促進了依法行政。
4.群眾參與更加積極。通過政務公開,進一步深化了群眾對基層政務公開重要性的認識,得到廣大干部群眾的理解和支持,群眾對政務公開要求越來越嚴格,參與政務公開的積極性更高,通過網站、公開欄、服務中心獲取信息的意愿更強,對政府工作的關注程度和配合程度顯著提升。
5.試點成效更加顯著。在認真開展基層政務公開自查自評的同時,我縣按照全省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規范化試點工作要求,扎實推進基層政務公開常態化,謀劃建立試點領域政務公開常態化制度,把試點工作拓展到更多的領域,推動試點工作標準、要求、力度縱向延伸、橫向覆蓋,確保政務公開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二、主動公開政府信息情況
|
第二十條第(一)項 |
||||
|
信息內容 |
本年新 |
本年新 |
對外公開總數量 |
|
|
規章 |
0 |
0 |
0 |
|
|
規范性文件 |
47 |
47 |
176 |
|
|
第二十條第(五)項 |
||||
|
信息內容 |
上一年項目數量 |
本年增/減 |
處理決定數量 |
|
|
行政許可 |
142 |
12/ |
1154 |
|
|
其他對外管理服務事項 |
166 |
27/0 |
206 |
|
|
第二十條第(六)項 |
||||
|
信息內容 |
上一年項目數量 |
本年增/減 |
處理決定數量 |
|
|
行政處罰 |
738 |
13/0 |
807 |
|
|
行政強制 |
34 |
12/0 |
183 |
|
|
第二十條第(八)項 |
||||
|
信息內容 |
上一年項目數量 |
本年增/減 |
||
|
行政事業性收費 |
31 |
0/5 |
||
|
第二十條第(九)項 |
||||
|
信息內容 |
采購項目數量 |
采購總金額 |
||
|
政府集中采購 |
245 |
19024.59萬元 |
||
|
|
|
|
|
|
三、收到和處理政府信息公開申請情況
|
(本列數據的勾稽關系為:第一項加第二項之和,等于第三項加第四項之和) |
申請人情況 |
||||||||
|
自然人 |
法人或其他組織 |
總計 |
|||||||
|
商業企業 |
科研機構 |
社會公益組織 |
法律服務機構 |
其他 |
|||||
|
一、本年新收政府信息公開申請數量 |
15 |
0 |
0 |
0 |
0 |
0 |
15 |
||
|
二、上年結轉政府信息公開申請數量 |
5 |
0 |
0 |
0 |
0 |
0 |
5 |
||
|
三、本年度辦理結果 |
(一)予以公開 |
9 |
0 |
0 |
0 |
0 |
0 |
9 |
|
|
(二)部分公開(區分處理的,只計這一情形,不計其他情形) |
1 |
0 |
0 |
0 |
0 |
0 |
1 |
||
|
(三)不予公開 |
1.屬于國家秘密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2.其他法律行政法規禁止公開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3.危及“三安全一穩定”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4.保護第三方合法權益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5.屬于三類內部事務信息 |
2 |
0 |
0 |
0 |
0 |
0 |
2 |
||
|
6.屬于四類過程性信息 |
3 |
0 |
0 |
0 |
0 |
0 |
3 |
||
|
7.屬于行政執法案卷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8.屬于行政查詢事項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四)無法提供 |
1.本機關不掌握相關政府信息 |
1 |
0 |
0 |
0 |
0 |
0 |
1 |
|
|
2.沒有現成信息需要另行制作 |
2 |
0 |
0 |
0 |
0 |
0 |
2 |
||
|
3.補正后申請內容仍不明確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五)不予處理 |
1.信訪舉報投訴類申請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2.重復申請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3.要求提供公開出版物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4.無正當理由大量反復申請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5.要求行政機關確認或重新出具已獲取信息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六)其他處理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七)總計 |
18 |
0 |
0 |
0 |
0 |
0 |
18 |
||
|
四、結轉下年度繼續辦理 |
2 |
0 |
0 |
0 |
0 |
0 |
2 |
||
四、政府信息公開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情況
|
行政復議 |
行政訴訟 |
|||||||||||||
|
結果維持 |
結果糾正 |
其他結果 |
尚未審結 |
總計 |
未經復議直接起訴 |
復議后起訴 |
||||||||
|
結果維持 |
結果糾正 |
其他結果 |
尚未審結 |
總計 |
結果維持 |
結果糾正 |
其他結果 |
尚未審結 |
總計 |
|||||
|
1 |
0 |
7 |
3 |
11 |
1 |
0 |
0 |
0 |
1 |
2 |
0 |
0 |
1 |
3 |
五、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改進情況
雖然我縣在政務公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上級要求和群眾期望相比,與先進典型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現在:
1.公開質量不高。仍然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時、信息內容不規范、部分信息內容單一等現象,公開的內容和形式有待進一步豐富。
2.重點領域信息不多。各鄉鎮、各部門在行政審批、保障性住房、食品安全、環境保護、征地拆遷、價格收費等群眾關注的重點領域信息公開方面的數量和頻率仍有待提高。
3.解讀質量不高。部分單位對出臺的政策解讀較少、解讀形式單一,政策解讀存在簡單梗概等現象,未對政策進行有效解讀。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省市指導意見,認真學習借鑒兄弟縣市的好經驗、好做法,不斷提升我縣政務公開工作水平。
1.加大公開力度。按照國家和省政府深化“五公開”工作要求,加大“五公開”推進力度,著力推進行政審批、財政預算決算和“三公”經費、保障性住房、食品安全、環境保護、招標投標、生產安全事故、征地拆遷、價格收費等重點領域信息公開力度,分專題進行梳理、匯總,并及時發布信息,切實提升公開質量和實效。
2.創新公開方式。圍繞方便群眾查詢或獲取政務信息這一目標,嚴格按要求實施主動公開和依申請公開,探索政策解讀視頻等更多公開方式,不斷充實提高政務公開查詢點的功能。試點建設省市縣鄉村五級政務網工程,探索政務服務網延伸至各村(居),將全縣所有業務系統整合到政務信息網內統一管理和維護,進一步方便群眾獲取政府信息公開,切實讓群眾“足不出戶知政事”。
3.完善公開標準。在做好目前三大試點領域政務公開的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完善標準,并在基層政務公開標準體系的引領下,逐步將三大試點領域公開擴大到全領域公開,通過政務公開標準化、規范化,讓老百姓真正看得到、聽得懂、易獲取、能監督、好參與。
4.深化監督檢查。把監督制約貫穿于政務公開的每個環節,自覺接受“兩委員一代表”以及群眾監督,認真梳理我縣政務公開的缺點和不足,建立問題臺賬,實行銷號管理。加強對政務公開試點工作的督促、檢查和指導,縣政府督查室、縣政務公開辦將聯合縣域經濟信息中心,運用大數據等多種手段,定期對各鄉鎮、各部門政務公開情況進行監督,并且跟蹤問題整改落實情況。
六、其他需要報告的事項
無
大余縣人民政府
2020年2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