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既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加強全球氣候治理的需要,也是重塑能源結構與產業結構,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速綠色轉型發展的需要。近年來,江西大余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高地、市委推進美麗贛州建設行動和縣委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上求突破的部署要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全面深化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綠色低碳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綠色日益成為我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一、堅持“方案引領”,“1+N”政策體系逐步完善。出臺了《大余縣碳達峰實施方案》《大余縣“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2023年大余縣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要點》等系列政策文件,持續完善碳達峰“1+N”政策體系,編制完成了能源、工業、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減污降碳等重點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構建了分工合理、措施有力、銜接有序的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形成各方面共同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良好局面。
二、把好“三道關卡”,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一是把好項目準入關。對新引進招商引資項目嚴格開展聯合預審,緊扣項目產業準入、能耗強度等方面進行嚴格把關,對不符合產業政策、“兩高一低”等項目提出“不建議引入”建議。2021年以來,對21個不符合產業準入政策、“兩高一低”項目提出“不建議引入”建議。根據《江西省“兩高”項目管理目錄(2023年版)》,目前我縣暫無項目納入“兩高”項目管理。二是把好節能審查關。嚴格落實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制度,對年能源消費量1000噸標煤以上或年用電量500萬千瓦時以上的新引進項目開展節能審查,確保在項目開工建設前完成節能審查工作,堅決杜絕“未批先建”現象發生。2021年以來,全縣共批復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能評23個,其中盛源新材料、東騰鋰業等5個項目獲省發展改革委批復能評。將《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辦法》《江西省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實施辦法》列入縣政府第34次常務會傳達學習,組織47個重點招商單位、行業部門和14家重點工業企業開展了節能審查專題培訓,有效提高了項目招引、建設單位節能審查意識。三是把好用能監督關。加強重點行業、重點企業能耗日常監測,盛源新材料、悅安新材料等2家企業已接入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對東騰鋰業、盛源新材料等20家企業開展了節能監察(其中完成技改項目節能監察4家),下發整改建議書12份,推動企業重點用能設備更新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扎實推進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驗收工作,2010年11月以來通過節能審查的47個項目已全部啟動節能驗收工作。
三、聚焦“多個領域”,重點領域節能降碳加快推進。一是發展可再生能源。天華山風電場建成投運,左拔風電場項目前期加快推進,開發區屋頂光伏三年行動計劃穩步實施,全縣累計發展新能源共23.3萬千瓦,共投運分布式光伏18.9萬千瓦,開發區屋頂光伏覆蓋率達83.33%,位居全市前列。省天然氣管網贛州南支線浮石閥室新增下載點獲省天然氣集團同意,我縣將成為全市首個擁有2個管道氣源點的縣級行政區。二是完善綠色交通體系。打通了庾嶺大道連接線、勝利北路等“斷頭路”,完成南安大道瀝青路面改造,大水口橋建成通車,遂大高速(大余段)、章源路、新城路等加快建設,城鄉路網更加便捷高效,綠色交通體系更加完善。全縣已投運集中式充電站4個、各類充電樁314根,基本實現了充電設施鄉鎮全覆蓋。三是發展綠色低碳建筑。2023年新開工裝配式建筑面積占比、新開工混凝土裝配式建筑面積占比分別為82.46%、39%,排名全市第1、3位;新開工公共和民用建筑項目23個,全部符合綠色建筑標準。“十四五”以來,連續三年均完成了市下達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目標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