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走進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的鄉村,處處是景,步步入畫。一幅“村在景中、景在村中”的和美畫卷徐徐展開。這正是大余縣以“四融一共”和美鄉村建設為抓手,深耕鄉村振興沃土的生動答卷。
融景入村,讓鄉村活起來,游客留下來。
“以前村里閑置的老房子沒人管,現在改造成特色打卡點,周末來玩的人特別多!”說起村里的變化,南安鎮梅山村村民滿臉笑意。大余縣通過盤活閑置農房、優化鄉村綠化、增設路燈與休閑設施,打造了狀元文化廣場、“上房揭瓦”打卡點等一系列兼具顏值與特色的鄉村場景。不僅如此,該縣還巧妙激活紅色資源,修繕紅軍游擊小道,讓游客在行走中聆聽革命故事。同時,“南安臘味余味無窮”美食節等品牌活動輪番上演,將本土文化、生態美景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讓鄉村既有“看頭”,更有“玩頭”。
今年以來,這些特色場景已吸引游客超11萬人次,帶動餐飲住宿、農特產品銷售等消費突破100萬元。如今的大余縣鄉村,不僅實現了村民“推窗見綠、出門賞景”的心愿,更走出了“環境美”與“經濟活”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之路。
運營強村,讓產業興起來,村民富起來。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根基;產業要發展,運營是關鍵。大余縣深諳此理,一方面依托各類經營主體整合資金3.11億元,以“企業+農戶”模式為抓手,推動“南安臘味”等四大本土品牌做強提質,助力當地特色產業向規模化、集群化發展。
截至目前,累計認證“三品一標”及名特優新、富硒農產品80個,成功獲批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2家,培育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9家。另一方面,不斷創新村莊運營模式,推出景區帶動、村莊托管、市場引導、群眾自治四大模式,讓村民共享發展紅利。
同時,為破解運營人才短缺瓶頸,大余縣今年聯合高校承辦贛州市首屆鄉村運營人才培訓班,培養“鄉村CEO”50余人,以專業人才賦能產業發展,推動“產業強”與“運營優”雙向提升。
示范引領,讓“點上花”變“面上景”,全域振興加速日益彰顯。
2024年,該縣重點打造14個以景村融合、產村融合、三治融合為主的“四融一共”先行村;2025年,再推進19個先行村建設;力爭到2026年實現全域覆蓋,讓和美鄉村的“種子”在該縣生根發芽。該縣圍繞“3+4+N”建設思路,做強“大余麻鴨”“贛南早蝦”和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統籌推進“秀美雙龍”“宜居龍安”“窗韻城南”三條示范帶及“新樟池現代特色農業產業”示范區建設,逐步構建起“三帶一區”聯動發展格局。
黃龍鎮大合村便是先行村中的“佼佼者”。該村依托“秀色章水、秀美花木”的地域優勢,規劃建設基礎設施和游樂項目,打造以花木為元素的“網紅”打卡點,不僅吸納100余人就業,還帶動村集體年增收15萬元以上。如今,“以點帶面、全域共進”的鄉村振興路徑愈發清晰,越來越多。大余縣鄉村正朝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穩步前行。
文明積分,讓鄉村美起來,治理優起來。
鄉村之美,既要“面子”靚,更要“里子”實。大余縣以“文明積分”為抓手,讓文明新風浸潤鄉村每個角落。目前,該縣在11個鄉鎮、21個試點村推廣“積分驛站”治理模式,將村民參與環境整治、志愿服務、孝老愛親等行為量化為“文明積分”。積分可兌換生活用品,還與“道德模范”“五好家庭”等評選掛鉤,激發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熱情。同時,依托道德講堂、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陣地,常態化開展移風易俗宣傳活動,傳播鄉村振興正能量。截至目前,已建成“積分驛站”77個,成功創建全國文明村鎮1個、全國文明家庭1戶,鄉風民風持續向好,治理效能不斷提升。
如今的大余縣,鄉村景色更美、產業更旺、鄉風更純、農民更富。未來,大余縣將繼續以“四融一共”為抓手,在鄉村全面振興的道路上穩步前行,繪就更加美好的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