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縣農業農村局 大余縣財政局
關于印發《大余縣2024年稻谷補貼工作
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鄉鎮人民政府:
為貫徹落實中央稻谷目標價格補貼工作部署要求,做好我縣稻谷補貼落實工作,保障農民種糧收益基本穩定,引導增加綠色優質稻谷供給,根據《贛州市財政局 贛州市農業農村局關于下達2024年目標價格補貼(稻谷)預算資金的通知》(贛財農字〔2024〕45號)文件精神,結合我縣實際,制定了《大余縣稻谷補貼工作實施方案》,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大余縣農業農村局 大余縣財政局
2024年8月19日
大余縣2024年稻谷補貼工作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目標,通過實施稻谷補貼政策,穩定和提高農民種糧收益,引導增加綠色優質稻谷供給,加快糧食種植結構調整,從更高層次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二、基本原則
(一)突出稻谷,保障重點。稻谷補貼政策要與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等其他涉農補貼相區分,與稻谷生產直接掛鉤,穩定稻谷種植效益,進一步提高補貼資金的精準性和指向性,切實穩定稻谷生產能力,確保口糧絕對安全。
(二)加強引導,調整結構。全面貫徹落實質量興農戰略,強化稻谷補貼政策對種植結構調整的引導作用,突出對綠色優質稻谷訂單種植的補貼,促進增加綠色優質稻谷供給。
(三)嚴格監管,提高效率。依法依規開展稻谷補貼落實工作,規范補貼政策工作程序,嚴格補貼資金撥付要求,加快補貼資金發放進度,不斷提高補貼資金的引導作用。
三、補貼對象和范圍
補貼對象和范圍為全縣水稻種植戶(包括農戶,以及種糧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糧食加工及收購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誰種補給誰。對村組集體、國有農場、行政事業單位、軍警法等機構所管轄的集體、國有以及中國融通資產管理集團有限公司承接運營的耕地上種植的水稻,按照誰種補貼給誰的原則,補貼資金補給實際種植戶(或農場)。補貼對象不包括國家明確退耕的土地、未經批準開墾的土地等非法耕地。
四、補貼標準
稻谷目標價格補貼每畝最高補貼標準不得超過40元。根據省下撥補貼資金總額及按戶核實登記的水稻種植面積,測算每畝稻谷補貼標準。
五、補貼程序
(一)核實補貼面積。按照“村組登記、鄉鎮審核、縣級核定”的程序,對農戶補貼面積進行核實。
1.村組登記。村組(分場)按照補貼政策要求,對農戶水稻種植面積進行逐戶登記,經農戶簽字確認、張榜公示等程序后,將登記到戶的水稻面積上報鄉鎮。訂單面積以訂單合同為依據如實登記,并將訂單合同作為附件逐級上報至縣鄉兩級,建檔備查。
2.鄉鎮審核。鄉鎮組織對村級上報的水稻面積和訂單面積等情況進行審核,審核無誤后,匯總上報縣農業農村局,并對相關申報信息真實性和完整性負責。
3.縣級核定。縣農業農村局會同財政部門,對鄉鎮上報的水稻補貼面積等申報材料進行審查,并確定全縣享受補貼的水稻總面積。
(二)發放補貼資金。根據《江西省財政廳 江西省農業農村廳關于加強惠農補貼社保“一卡通”發放有關工作的通知》(贛財農〔2023〕2號),縣農業農村局及時組織對補貼對象的調查摸底、核實、統計、公示,做好補貼對象的監測管理,并會同財政部門根據政策規定對補貼標準進行動態管理,及時將補貼資金發放到補貼對象社會保障卡,確保各項數據的真實、準確和完整。發放給村集體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公賬戶的資金,嚴格按照贛財農〔2023〕2號文件規定進行發放。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實施稻谷補貼政策是深化稻谷收儲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的重要支撐,是保護農民種糧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各鄉鎮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好稻谷補貼政策。
(二)強化政策宣傳。各鄉鎮要通過新聞媒體,多形式多渠道,廣泛宣傳稻谷補貼政策,使基層干部群眾、廣大農戶,以及糧食生產新型經營主體全面了解和掌握稻谷補貼政策,穩定稻谷種植積極性,引導發展綠色優質稻谷。
(三)強化公示監督。嚴格落實補貼公示制度,每個農戶、村集體、國有農場等有關補貼面積、補貼金額都必須張榜公布,廣泛接受群眾監督各鄉鎮補貼資金發放情況,公示信息真實、準確、完整,確保資金及時發放到位。
(四)強化資金監管。強化補貼資金監管,加強對稻谷補貼資金的發放情況進行督查,堅決杜絕虛報冒領、截留、擠占、挪用補貼資金等違規行為,一經查實,必須對相關責任人嚴肅處理,決不姑息。
(五)加強專戶管理。嚴格執行糧食風險基金專戶管理,與專戶內其他補貼資金分賬核算、單獨反映,不得混用,不得違規轉出專戶核算,確保補貼資金封閉運行。所有直接兌付到人到戶的補貼資金全部通過“一卡通”發放。資金撥付嚴格按照預算和財政國庫管理制度規定執行,稻谷目標價格補貼資金列入縣支出。
(六)強化檔案管理。建立補貼信息檔案管理制度,重點要做好訂單合同檔案管理,對享受補貼的訂單合同要全部整理歸檔。同時,要逐步建立補貼對象的信用檔案管理,加強對享受補貼對象的誠信體系建設,加大對違規套取補貼行為的處罰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