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1年工作總結及成效
(一)爭資爭項有成效。編制了《大余縣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方案》,已通過省文物局評審,并將獲得100余萬元補助資金,目前正在辦理資金下達的相關工作手續;同時,編制了《贛州佛塔—嘉祐寺塔防雷工程設計方案》,編制了《周屋紅五軍軍部舊址搶救維修方案》,已報省文旅廳評審。全年爭取免費開放49.5萬元,為歷年最高。爭取縣政府支持,在原4個臨聘編制的基礎上,增加了2個,合計爭取政府支持年度人員經費15萬余元。另外,爭取縣財政3萬元學習考察經費,5萬元臨時展覽免費開放經費。
(二)文物修繕有進展。周屋紅五軍軍部舊址搶救維修工程項目,已進行臨時性搶救加固;并編制了方案報省廳評審。水城古城墻維修加固和環境整治項目,已確定勘察設計單位,目前正在進行項目勘察設計;對陳毅舊居、長嶺會議舊址、整編舊址進行局部檢修。

(三)文物保護有力度。利用5.18國際博物館日組織全縣文保員,邀請縣消防救援大隊進行了消防安全培訓和實地演練;邀請市博物館副館長黃保華開展了專題講座——《項英在南方三年游擊戰中的地位于作用》;組織開展了文物工作座談會,增強文物保護意識;以縣“兩辦”名義下發《大余縣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方案》,建立了縣領導掛點、屬地單位“一把手”負責、文保員日常巡查的工作機制,努力確保全縣30處革命文物不消失、不倒塌;對全縣20處縣級級以上文保單位,制作安裝文物安全直接責任人公告公示牌,明確了屬地責任人、安全管理人、監督舉報電話。根據上級要求,與縣消防救援大隊聯合開展了文物消防安全檢查,積極排除全縣不可移動文物的消防安全問題,爭取做到零隱患的標準。


(四)黨史學習教育有特色。結合自身實際,開辦了庾博大講堂,利用公眾號推出了十期《革命文物話黨史》,得到了縣委主要領導的肯定。以進社區、進校園、進機關、進軍營“四進”方式,舉辦了革命文物圖片巡回展,在道源廣場、二十一世紀廣場、牡丹亭文化園、水城小學等多地方進行了展覽與講解。同時,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延伸、豐富、拓展了學習課題,推出了《水城古城墻歷史講座》、《南安歷史文化概覽講座》、《三年游擊戰 永遠放光芒—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精神講座》等社會教育內容,并開設了充氣古城堡、考古發掘、傳拓技術、燒制瓷器等傳統工藝體驗項目,著力吸引增加博物館人氣。



(五)文物和史料征集有氣象。《關于動員社會向博物館自愿捐贈革命文物和現當代重要物證的通知》發布以來,有一批熱心市民將家中收藏的文物和文革時期物品向博物館無償捐贈,到目前共捐贈了416/件(套)。
(六)館舍設施有改善。新建了博物館大門和廣場,增加了110聯網報警系統,完善了安防消防設施,興建了考古、傳拓、制瓷工坊以及室內停車場,并籌備征收隔壁老年公寓,屆時博物館面積和設施將會有大的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