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
導讀
強軍興軍,關鍵靠人才,基礎在教育。一、大力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是賡續紅色血脈、制勝未來戰爭、加快建成世界一流軍隊的戰略需要。二、必須打牢政治底色、夯實軍事本領、提升科技素養、厚植文化底蘊,回答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三、軍隊院校要強化黨的領導、深化教學改革、建強師資隊伍、注重開放聯合,全面貫徹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為強軍事業提供堅強人才支撐。
強軍興軍,關鍵靠人才,基礎在教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站在黨、國家和軍隊事業全局的戰略高度,始終把院校教育和人才培養擺在強軍興軍的優先發展位置,推動我軍人才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在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上,習近平主席強調,“統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推進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強軍、人才強軍、依法治軍”。新征程上,我們必須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軍戰略,大力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為強軍事業提供堅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一、人才是推動我軍高質量發展、贏得軍事競爭和未來戰爭主動的關鍵因素。人才強則事業強,人才興則軍隊興。大力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確保人民軍隊始終人才輩出,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賡續紅色血脈,確保黨的事業后繼有人的根本大計。千秋基業,人才為本。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鍵在黨,關鍵在人,歸根到底在培養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人民軍隊自創建之日起,就把有計劃地培養大批人才作為重要任務,從開辦井岡山紅軍教導隊到塑造新型軍隊院校格局,從制定抗大教育方針到確立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我軍軍事人才培養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強軍之路。青年官兵是人民軍隊的主體,是強軍興軍的生力軍。只有把廣大青年官兵凝聚在黨的旗幟下,做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持續不斷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才能確保我軍血脈永續、根基永固、優勢永存,確保黨的事業后繼有人。
適應戰爭形態演變,制勝打贏未來高端戰爭的緊迫需要。習近平主席指出:“在現代戰爭中,沒有人才、人才不足、人才質量不高,是打不了勝仗的!”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軍事革命日新月異,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高新技術迅猛發展,戰爭制勝理念、制勝要素、制勝機理發生重大變化,從世界近幾場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看,戰爭形態正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戰爭演變,對軍事人員能力素質提出更高要求。只有緊盯科技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深入研究現代戰爭制勝機理,建強聯合作戰指揮人才、新型作戰力量人才、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高水平戰略管理人才等各方面隊伍,加快構建新型軍事人才體系,才能牢牢掌握未來高端戰爭主動權。
打好攻堅之戰,加快建成世界一流軍隊的關鍵所在。人才是衡量世界一流軍隊的核心指標,是引領我軍建設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我軍建設正處在提質增效的關鍵階段,加快推進軍事理論現代化、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武器裝備現代化,關鍵在于加快推進軍事治理現代化,更好發揮人才對強軍事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只有把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動軍事人員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關鍵領域人才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才能為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高質量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提供源源不斷的生機活力。
二、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是關乎軍隊發展和未來的戰略工程,必須深刻把握蘊含其中的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探索建立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回答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
打牢政治底色。突出政治標準是我黨我軍選人用人的一貫方針,也是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實踐一再證明,政治方向是人才建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政治過硬是衡量人才培養質量是否合格的重要前提。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必須把政治標準作為首要標準、政治要求作為根本要求,在固本培元、凝魂聚氣上下功夫,引導廣大官兵堅定理想信念、鑄牢軍魂意識,把我軍政治靈魂融入血脈,確保槍桿子始終掌握在對黨忠誠可靠的人手中。
夯實軍事本領。軍人向戰而生,人才為戰而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高度重視軍事教育改革發展,確立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立起為戰育人鮮明導向,推動院校教育進一步向實戰聚焦、向部隊靠攏。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必須把能打仗、打勝仗作為人才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遵循戰斗力生成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始終圍繞實戰搞教學、著眼打贏育人才,切實提高備戰打仗人才供給能力和水平。
提升科技素養。軍事領域是最具創新活力、最需創新精神的領域。科技是核心戰斗力,是軍事發展中最活躍、最具革命性的因素。習近平主席強調:“科學技術對戰爭形態和作戰方式影響日益深刻,沒有較高的科技素養和軍事技能,連武器裝備也操作不了,更別說能打仗、打勝仗了。”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必須深入實施科技強軍戰略,抓緊構建國防科技創新體系,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引導官兵加強現代科技特別是軍事高技術知識學習,爭當創新的推動者和實踐者,以科技素養提升促進能力素質升級。
厚植文化底蘊。“兵者,以武為植,以文為種。武為表,文為里。”軍事人員的文化素養,是構成我軍強大戰斗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因素。一路走來,我軍始終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強軍文化建設,不斷激發廣大官兵愛國熱情、培養武德精神、砥礪血性膽魄,為軍隊建設發展和部隊戰斗力提升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撐。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必須繁榮發展具有我軍特色、彰顯時代精神、支撐打贏制勝的強軍文化,充分發揮其礪志鑄魂、礪戰激氣、礪行厚德作用,全面培塑德才兼備的高層次軍事人才。
三、治軍先治校,強軍必強校。作為我軍人才培養的主渠道,院校必須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深入研究現代軍事教育特點規律,大力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為開創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新局面作出更大貢獻。
強化黨的領導,把正辦學育人方向。政治性是軍隊院校的本質屬性,必須牢牢把握政治建軍時代要求,堅持從思想政治上建校治校,確保軍事教育領域始終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要強化思想引領,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深入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引導官兵在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中把握精髓要義、吃透精神實質,不斷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切實扣好兵之初、官之初“第一粒扣子”。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作用,打好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主動仗,強化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耦合聯動,扎實推進黨的創新理論“三進入”。
深化教學改革,構建一流培養體系。堅持面向戰場、面向部隊、面向未來,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學改革,堅持走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積極調整學科布局,健全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增強學科專業設置精準度和前瞻性,緊跟世界新軍事革命發展趨勢,持續建強基礎學科、鞏固優勢學科、發展交叉學科、培育新興學科。抓好教材體系建設,緊跟軍事理論、裝備科技、作戰樣式發展動態,及時將前沿理論、創新戰法與新技術原理納入教材體系,用心打造強基固本、為軍向戰、啟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不斷厚實立德樹人、為戰育人重要基礎。
建強師資隊伍,鍛造名師大家方陣。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是強化教育支撐作用的關鍵力量。要注重師德師風建設,引導廣大教員把教書育人和自我修養結合起來,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做優良師德師風的傳承者,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加強隊伍梯次培養,加大領軍拔尖人才、中青年骨干人才培養力度,打造梯次合理、銜接有序、良性互動的人才梯隊,全面提高教員隊伍整體素質。提升曉戰教戰水平,加大院校教員同部隊、機關干部交流力度,努力打造懂得未來戰爭“怎么打”、明白新型軍隊“怎么建”、知道一流人才“怎么育”的名師大家。
注重開放聯合,拓寬人才成長渠道。教育對外開放是教育現代化的鮮明特征和重要推動力,必須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著力構建聯合育人、開放育人、全程育人新格局。要進一步走深軍隊院校教育、部隊訓練實踐、軍事職業教育“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路子,打通從院校到部隊、從課堂到戰場的人才培養鏈路,注重聯合培養、綜合育人,多方合力助推人才素質轉型升級。打造軍地聯培共育平臺,加強與地方高校交流合作,推動課程互選、師資共享、專業共建,一體化推進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形成軍地合力育人良好局面。加強國際軍事教育交流,打造開放辦學平臺,加大交流訪學力度,積極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和學科競賽,以更廣闊的視野培養新型軍事人才。
(作者單位:空軍工程大學)
大力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
來源:縣退役軍人事務局
作者:
訪問量:
發布日期:2025-11-06 11:37:13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分享到:

